[發明專利]聚酰亞胺覆金屬層壓板及其制造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168901.0 | 申請日: | 2009-09-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2006715A | 公開(公告)日: | 2011-04-06 |
| 發明(設計)人: | 宋云興;李政軒;梁育瑜 | 申請(專利權)人: | 新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5K1/02 | 分類號: | H05K1/02;H05K1/03;H05K3/00;B32B15/08;B32B37/06;B32B37/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誠同業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陳紅;徐金國 |
| 地址: | 中國臺灣高***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聚酰亞胺 金屬 層壓板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種聚酰亞胺覆金屬層壓板,至少包含:
一第一金屬層;
一聚酰亞胺共聚物層位于該第一金屬層上;以及
一第二金屬層位于該聚酰亞胺共聚物層上,
其中該第一金屬層與該第二金屬層之間僅存在該聚酰亞胺共聚物層,且該聚酰亞胺共聚物層的玻璃化轉變溫度為200℃~340℃以及熱膨脹系數為5ppm/℃~55ppm/℃。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亞胺覆金屬層壓板,其中該聚酰亞胺共聚物層是選自由聚酰亞胺中性共聚物、聚酰亞胺軟性共聚物、聚酰亞胺硬性共聚物所組成的群組。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聚酰亞胺覆金屬層壓板,其中該聚酰亞胺共聚物層的厚度范圍介于4微米~12微米。
4.一種聚酰亞胺覆金屬層壓板,至少包含:
一第一金屬層;
一聚酰亞胺混合物層位于該第一金屬層上;以及
一第二金屬層位于該聚酰亞胺混合物層上,
其中該第一金屬層與該第二金屬層之間僅存在該聚酰亞胺混合物層,且該聚酰亞胺混合物層的玻璃化轉變溫度為200℃~340℃以及熱膨脹系數為5ppm/℃~55ppm/℃。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聚酰亞胺覆金屬層壓板,其中該聚酰亞胺混合物層是由99.9wt%~50.1wt%軟性聚酰亞胺前驅物與0.1%-49.9wt%硬性聚酰亞胺前驅物混合后經高溫加熱而成。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聚酰亞胺覆金屬層壓板,其中該聚酰亞胺混合物層的厚度范圍介于4微米~12微米。
7.一種聚酰亞胺覆金屬層壓板,包含:
一第一金屬層;
一熱塑性聚酰亞胺層位于該第一金屬層上;以及
一第二金屬層位于該熱塑性聚酰亞胺層上,
其中該第一金屬層與該第二金屬層之間僅存在該熱塑性聚酰亞胺層。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聚酰亞胺覆金屬層壓板,其中該熱塑性聚酰亞胺層的厚度范圍介于4微米~12微米。
9.一種聚酰亞胺覆金屬層壓板的制造方法,包括:
將一第一聚酰亞胺共聚物的前驅物涂布于一第一金屬層上;
對該第一聚酰亞胺共聚物的前驅物進行一熟化反應以形成一第一聚酰亞胺共聚物層;
將一第二聚酰亞胺共聚物的前驅物涂布于一第二金屬層上;
對該第二聚酰亞胺共聚物的前驅物進行一熟化反應以形成一第二聚酰亞胺共聚物層;以及
進行熱壓合使得該第一金屬層的該第一聚酰亞胺共聚物層與該第二金屬層的該第二聚酰亞胺共聚物層相互接合。
10.一種聚酰亞胺覆金屬層壓板的制造方法,包括:
將一聚酰亞胺共聚物的前驅物涂布于一第一金屬層上;
對該聚酰亞胺共聚物的前驅物進行一熟化反應以形成一聚酰亞胺共聚物層;以及
進行熱壓合使得該第一金屬層的該聚酰亞胺共聚物層與一第二金屬層相互接合。
11.一種聚酰亞胺覆金屬層壓板的制造方法,包括:
將一軟性聚酰亞胺的前驅物涂布于一第一金屬層上;
對該軟性聚酰亞胺的前驅物進行一熟化反應以形成一熱塑性聚酰亞胺層;以及
進行熱壓合使得該第一金屬層的該熱塑性聚酰亞胺層與一第二金屬層相互接合。
12.一種聚酰亞胺覆金屬層壓板的制造方法,包括:
將一軟性聚酰亞胺的前驅物涂布于一第一金屬層上;
對該軟性聚酰亞胺的前驅物進行一熟化反應以形成一熱塑性聚酰亞胺層;
將一軟性聚酰亞胺的前驅物涂布于一第二金屬層上;
對該軟性聚酰亞胺的前驅物進行一熟化反應以形成一熱塑性聚酰亞胺層;以及
最后進行熱壓合使得該第一金屬層的熱塑性聚酰亞胺層與該第二金屬層的熱塑性聚酰亞胺層相互接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新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新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168901.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用于采集裝置的夾持器
- 下一篇:真空吸塵器附件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