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流量控制閥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168683.0 | 申請日: | 2009-08-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818827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9-01 |
| 發明(設計)人: | 石原孝行;金丸豊文;堀野敏晴 | 申請(專利權)人: | 噴霧系統公司(日本) |
| 主分類號: | F16K31/64 | 分類號: | F16K31/64;B23Q11/1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馬淑香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流量 控制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對應周圍溫度的變化線性地控制壓縮空氣等流體的流量的流量控制閥。
背景技術
用于機床等的控制中的控制臺由各種設備構成。其中有如一部分半導體和變壓器的發熱設備,一般通過冷卻風扇和冷卻液等冷卻控制臺內部。
此方法存在下述幾個問題。
1.由于冷卻風扇在電源接通的同時工作,因此即使臺內的溫度低也會工作。因此,消耗了不必要的電(能量)。一部分使用了溫度傳感器,但由于需要溫度傳感器和控制電路,因此成本增加。因此,一般是冷卻風扇在電源接通的同時工作。
2.由于冷卻風扇將臺內的空氣排出到臺外,因此必須從某處將排出的那部分空氣補充到臺內。空氣來自臺附近(機床附近)并從臺的間隙進入臺內。因此,進入臺內的空氣含有灰塵、金屬粉、霧氣等,經常發生使控制臺內的設備類誤動作、損傷,停止機床的運轉的事情。
3.臺上有空氣流入口時,安裝有阻止粉塵進入的過濾器,但在環境差的條件下,為了防止過濾器堵塞、冷卻效果下降,需要定期進行人工檢查、清掃、更換。因此,是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
4.使用冷卻液時,臺內溫度與冷卻液的溫度相差過大,產生結露,對臺內的設備類造成不良影響。
作為現有用于冷卻控制臺內部的技術,日本專利特開2001-269838號公報(專利文獻1)中公開有一種通過溫度傳感器檢測臺內溫度,在超過設定溫度時向臺內供給冷卻空氣的機床的控制臺的冷卻裝置。
此外,作為用于調整空調機的冷熱水的流量的技術,日本專利實開昭62-181773號全文公開說明書(專利文獻2)中公開有一種利用對應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膨脹、收縮的冷卻液等的熱驅動構件推動閥棒,比例地調整流量的流量調整閥。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1-26983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實開昭62-181773號全文公開說明書
專利文獻1所述的裝置中,由于需要溫度傳感器和控制電路,因此成本增加。
此外,專利文獻2所述的裝置中,由于利用對應空氣溫度的變化而膨脹、收縮的冷卻液等的熱驅動構件推動閥棒,因此存在如何封存石蠟液體、從何處輸出膨脹、如何處理不泄漏構造、如何應對泄漏等諸多難點。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降低成本、容易制造的流量控制閥。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流量控制閥具有:設于入口室和出口室間并使上述兩室連通或隔斷的閥芯、以及使上述閥芯按壓接觸閥座的閥簧,其特征在于,將由具有高線性膨脹系數的合成樹脂形成的膨脹體的一端相對膨脹體罩固定,使隨周圍溫度的變化而變位的上述膨脹體的另一端相對膨脹體罩可移動地配置,通過上述膨脹體的另一端的移動,使上述閥芯抵抗上述閥簧而從上述閥座脫離,使上述兩室連通,對應周圍溫度的變化線性地控制流量。
根據本發明能降低成本,使制造變得容易。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實施例1的流量控制閥的圖。
圖2是表示本發明實施例1中10升/min的流量特性的圖。
圖3是表示本發明實施例1中200升/min的流量特性的圖。
圖4是表示本發明實施例2的流量控制閥的圖。
(符號說明)
2?入口室
3?出口室
5?閥芯
6?閥座
7?閥簧
11?閥桿
13?膨脹體罩
15?膨脹體
具體實施方式
用于本發明實施的形態如后述的實施例1及2所述。
實施例1
圖1(a)是本發明實施例1的流量控制閥的俯視圖,圖1(b)是本發明實施例1的流量控制閥的剖視圖。
在閥本體1上設有入口室2和出口室3。在兩室2、3間設有通路4,通路4中設有使兩室2、3連通或隔斷的球狀閥芯5。使閥芯5按壓接觸閥座6的閥簧7通過彈簧壓板8調整對閥座6的按壓接觸力。入口室2與壓縮空氣源連接,在出口室3上通過配管9安裝有噴口10。噴口10向控制臺等冷卻對象噴出壓縮空氣。
在與彈簧壓板8相反的一側,閥桿11與閥芯5連接。閥桿11由設于閥本體1的導向孔12引導而上下移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噴霧系統公司(日本),未經噴霧系統公司(日本)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16868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