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微型光纖束單元及以其為基本結構的光纜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167768.7 | 申請日: | 2009-09-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666895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3-10 |
| 發明(設計)人: | 魏成東;白如勇;熊飛;肖文革;閻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成都康寧光纜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B6/44 | 分類號: | G02B6/44 |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信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濮家蔚 |
| 地址: | 610042四***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微型 光纖 單元 以其 基本 結構 光纜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微型光纖束的結構單元及以其為基本結構的光纜。
背景技術
按照光纖單元的構成形式,目前常用的光纜結構可有松套型和緊套型兩類。松套型光纜中的光纖單元為由帶有光纖二次涂層及著色層的單根光纖或由水平排列的單纖再附加基帶涂層所形成的帶狀多纖結構。緊套型的光纖單元一般是在光纖上用聚氯乙烯、特殊聚烯烴材料、尼龍等工程材料擠出一定厚度的塑性材料組成的單纖結構,擠出后的單纖直徑多為900μm,也有報道使用乙烯丙烯酸酯作為緊套層單纖結構的大直徑光纖,其直徑范圍為400~600μm。目前各種形式的光纜都是以這種單纖為基本結構單元制造的。
研究發現,在某些特定設計中,上述形式的光纖單元并非是理想結構,導致了光纜外徑偏大,制造工藝和工序復雜。例如,近期出現的一種8字型結構皮線光纜,其兩端分別為GRP加強元件,中央為裸纖或緊套光纖。該結構耐側壓能力優良且具有適當的抗扭轉強度,尺寸小,適合于入戶的穿管。但該結構較適合于單芯或兩芯類光纖芯數較小的單元,一旦光纖芯數增加,多芯光纖有可能和LSZH(低煙無鹵聚烯烴阻燃)護套發生粘連,既增大了光纖的衰減,也增加了斷纖幾率。若全部使用緊套光纜,則將失去其光纜小尺寸的特點,而且在終端多纖的盤留和連接端頭處理也會變得非常困難。
又如,在目前的中心束管型的室外光纜結構中,當光纖芯數超過12芯(國際規范的全色譜)時,一般采用束纖方法解決(即常規著色光纖通過不同顏色的細紗纏繞而成),而束纖紗的張力大小、節距、每根光纖放線張力的大小都會影響光纜的生產。特別是光纖的放線張力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偏差,從而會產生光纖束在二次套塑生產中的拋纖現象,累積后會導致光纖在套管中被折斷形成短段造成損失。為避免其發生,一個簡單的方法是放大套管內徑,使其允許光纖有一定程度的彎曲,但這將喪失中心束管式光纜的低成本優勢。而即使如此也仍會有小概率廢品的可能。
層絞式光纜是現行室外光纜的主要應用形式,是一種多芯光纜,將多根著色光纖設置在不同顏色的套管中,通過套管給予光纖提供一定的保護,并以一定節距絞合在金屬或非金屬加強件上,用于提供室外光纜布放所需的機械強度,以及避免溫度環境等變化對光纜的影響。但因其套管中必需要填充油膏,而這種觸變性的油膏對施工及環境保護都有一定的負作用。全干式光纜是今后的發展趨勢?,F有的干套管技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朝套管中吹阻水粉。在垂直布放的光纜(或有一定高差布放)中,其阻水粉會不斷下移至光纜和光纜連接的接頭盒中,一旦光纜出現破損,缺少阻水粉的套管難以保證良好的阻水性。另一種方法是在套管內與光纖平行放置阻水紗。此方法雖然可以有效地保證光纜的阻水要求,但是在光纜生產中阻水紗與光纖間的摩擦會增大光纜的衰減,降低了光纜的成品率。
公開號CN1460873A的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多芯集束型緊包光纖單元,由高分子光固化材料將多芯光纖緊密結合成所芯光纖束,在其外部再設置有護套。該結構仍是基于緊套光纖,或是基于緊套纜構成的微型光纖束單元,即仍囿于常規的緊“套”設計概念,認為無“套”不能達到“束”的作用。深入的研究和試驗顯示結果并非如此,且其外層“套”結構不僅增加了生產工序,降低了效率,還必然增大微型光纖束的外徑尺寸,并進而增加光纜的外徑,也難以達到提高緩沖外部壓力作用的能力。因此作為光纖單元而言,在其外周設置的“套”結構實際并無任何積極意義。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情況,本發明將提供一種微型光纖束單元,以及以該微型光纖束單元為基本結構的光纜。
本發明微型光纖束單元,是由至少2根分別包覆有二次涂層和著色外層的光纖以保持有間隙的集束狀平行排布,并被UV固化材料封固成沿長度方向延伸的線型結構微型光纖束單元。線型結構微型光纖束單元中以集束狀平行排布的所說光纖的數目,根據使用需要目前以采用為2、4或6根為佳。
經試驗,上述微型光纖束單元中所說的以集束狀平行排布的光纖的外側邊緣與線型結構微型光纖束單元外周緣間的最小距離最好以不小于50μm為佳,以達到兼顧生產操作、質量性能及經濟性能等多方面的綜合效果。試驗顯示,以上述的2芯微型光纖束單元為例,其外徑尺寸可為600~900μm,最佳為700μm;4芯的微型光纖束單元外徑尺寸可為700~1100μm,最佳為900μm;6芯的微型光纖束單元的外徑尺寸可為950~1200μm,最佳為1000μ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成都康寧光纜有限公司,未經成都康寧光纜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167768.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