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縫紉線有效
| 申請號: | 200910167000.X | 申請日: | 2009-08-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988226A | 公開(公告)日: | 2011-03-23 |
| 發明(設計)人: | N·G·格林伯格 | 申請(專利權)人: | 美國葉菲爾德公司 |
| 主分類號: | D02G3/46 | 分類號: | D02G3/46;D02G3/02;D02G3/28 |
| 代理公司: | 中國專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溫大鵬;譚祐祥 |
| 地址: | 美國北卡*** | 國省代碼: | 美國;US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縫紉 | ||
1.一種兩股的縫紉線,所述縫紉線中包括:至少一個短纖紗,所述至少一個短纖紗與第二紗彼此沿共同的軸線在第一方向合股加捻,從而形成合股加捻的復合紗,其中所述短纖紗含有100%的短纖維,所述短纖紗具有的單紗捻度比合股加捻復合紗的捻度多4個以上的捻回/英寸,并且在與合股加捻復合紗的相反方向上加捻。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線,其進一步的特征在于,各短纖紗具有的捻度比合股加捻復合紗的捻度多6個以上的捻回/英寸。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線,其進一步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紗是短纖紗。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線,其進一步的特征在于,至少一部分所述短纖維是合成材料的。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線,其進一步的特征在于,所述短纖維由一種或多種合成聚酯構成。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線,其進一步的特征在于,所述短纖維選自包括羊毛、棉、尼龍、聚酯、人造絲、聚乙烯、聚丙烯、芳綸、間位芳綸及其混合物的組。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線,其進一步的特征在于,所述短纖維是聚酯。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線,其進一步的特征在于,所述短纖維由平均長度小于約2英寸的短纖維構成。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線,其進一步的特征在于,所述短纖維由小于約1.5旦/單絲的短纖維構成。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線,其進一步的特征在于,所述合股加捻的復合紗所具有的捻度比單獨的短纖紗的捻度少4個以下捻回/英寸。
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線,其進一步的特征在于,所述單獨的短纖紗在合股之前具有的拉伸強度小于合股加捻復合紗的拉伸強度。
12.一種生產兩股的縫紉線的方法,所述方法中包括以下步驟:
a.提供短纖維;
b.對短纖維進行環錠紡,從而形成連續短纖紗的大量管紗,其中環錠紡對短纖紗施加第一捻度;
c.將各管紗的加捻短纖紗合并,在單紗絡筒工序中將其端頭連接在一起,形成連續單紗的管紗,同時基本保持了短纖紗的第一捻度;
d.將至少一個來自步驟(c)中形成的管紗的加捻短纖紗與第二紗結合,從而形成整體的組合紗;以及
e.對整體組合的紗線進行合股加捻,達到小于第一捻度的第二捻度,并且加捻方向與的各加捻單短纖紗的加捻方向相反從而形成合股加捻復合紗。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二紗是加捻的短纖紗。
1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驟(e)中的合股加捻復合紗經歷整理工序。
15.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短纖維被加捻到比合股加捻復合紗的捻度至少多4個捻回/英寸。
16.一種兩股的縫紉線,所述縫紉線中包括:至少一個短纖紗,所述至少一個短纖紗與第二紗彼此沿共同的軸線在第一方向合股加捻,從而形成合股加捻的復合紗,其中所述短纖紗含有100%的短纖維,所述短纖紗具有的單紗捻度等于或大于每英寸17個捻回,并且與合股加捻復合紗的加捻方向相反,且其特克斯值約等于105。
17.一種兩股的縫紉線,所述縫紉線中包括:至少一個短纖紗,所述至少一個短纖紗與第二紗彼此沿共同的軸線在第一方向合股加捻,從而形成合股加捻的復合紗,其中所述短纖紗含有100%的短纖維,所述短纖紗具有的單紗捻度在每英寸17個捻回到每英寸20個捻回之間,并且與合股加捻復合紗的加捻方向相反,且其特克斯值約等于105。
18.根據權利要求16所述的縫紉線,其中所述合股加捻復合紗的捻度不大于每英寸13個捻回。
19.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縫紉線,其中所述合股加捻復合紗的捻度不大于每英寸13個捻回。
20.一種縫紉線,所述縫紉線中包括:至少一個短纖紗,所述至少一個短纖紗與第二紗彼此沿共同的軸線在第一方向合股加捻,從而形成合股加捻的復合紗,其中所述短纖紗含有100%的短纖維,所述短纖紗具有的單紗捻度等于或大于每英寸17個捻回,并且與合股加捻復合紗的加捻方向相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美國葉菲爾德公司,未經美國葉菲爾德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167000.X/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