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中藥鳳尾草的用途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166374.X | 申請日: | 2009-08-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642477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2-10 |
| 發明(設計)人: | 李來杰;隴源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來杰;隴源 |
| 主分類號: | A61K36/11 | 分類號: | A61K36/11;A61P3/10;A23L1/29 |
| 代理公司: | 蘭州振華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張 晉 |
| 地址: | 730000甘肅省*** | 國省代碼: | 甘肅;6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中藥 鳳尾草 用途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植物藥材的新用途,具體講是關于中藥鳳尾草的新用途。
背景技術
鳳尾草系鳳尾蕨科植物鳳尾草(Pteris?multifida?Poir.)的全草,又名山雞尾、鳳凰草、雙鳳尾、井口邊草、井欄邊草、九把連環劍、蜈蚣蕨、鳳尾蕨、五葉靈芝等,具有清熱利濕、抗菌消炎、消腫止痛、涼血止血等功效,參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編.中華本草[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122。另有文獻披露,鳳尾草用于主治痢疾、泄瀉、帶下、黃疸、肝炎、疔瘡腫毒、腮腺炎、乳腺炎、蛇蟲咬傷及外傷出血等疾病,有良好療效,在臨床上廣為應用,參見歐莉,“中藥鳳尾草的研究進展”《中醫藥導報》2008(14)3;92-93。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鳳尾草提取物具有較強的抑菌活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黑曲霉均有很強的抑菌效果;對大腸桿菌、青霉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參見余有貴,趙良忠,段林東,等.“鳳尾草抗菌藥物的提取與開發研究”[J].邵陽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14(3):199-203。同時,離體和在體藥理學研究還表明,鳳尾草提取物具有較好的抗腫瘤作用,參見韋金育,李延,韋濤,等.“50種廣西常用中草藥、壯藥抗腫瘤作用的篩選研究”[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03,6(4):3-7;??王剛,張利敏,“鳳尾草提取物的抗腫瘤活性的研究”,《河北省科學院學報》,2008,25(4),52-54。因此,鳳尾草及其制劑在民間及臨床應用廣泛,特別是在治療消化道疾病和抗腫瘤方面,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少。
中國發明專利及發明專利申請曾公開了多種使用鳳尾草的藥物或組合物,已公開的這些涉及鳳尾草的藥物均提示鳳尾草具有抗菌、消炎、止血的作用。如中國發明專利申請200410017673.4公開一種治療糖尿病血管并發癥的組合物,它含有(a)1-99.99wt%藥學上可接受的載體和(b)0.01-99wt%的原料藥材的水提取物或水性有機溶劑的提取物,所述原料藥材包括(i)一種或多種活血化淤類、補氣藥類、辛涼解表類藥材:川芎、水蛭、黃芪、葛根;和(ii)一種或多種清熱解毒類、利水滲濕類、理氣類藥材:生山梔、茵陳、鳳尾草、陳皮,且藥材(i)與藥材(ii)的重量比為5∶1∶1∶5。優選的組合物還含有輔助性藥材的提取物。該組合物可用于治療糖尿病血管并發癥。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中藥鳳尾草、以及鳳尾草的水提取物或醇提取物的新用途。
本發明所述的鳳尾草用途是在制備治療糖尿病的藥物中的應用,或其在制備糖尿病人食用的食品或營養品中的應用。本發明所述的鳳尾草的水提取物或醇提取物的用途是在制備治療糖尿病的藥物中的應用,或者在制備糖尿病人食用的食品或營養品中的應用。
糖尿病是一種因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導致以高血糖為特征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若機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可導致失明、腎衰竭、神經病變、心腦血管疾病,肢體壞疽等多種并發癥。現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癌癥之后的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三大疾病。
根據新的糖尿病診斷標準和分型建議,糖尿病可分為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特異性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其中II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病例的90%以上。目前對于I型糖尿病的治療,研究方向是開發給藥方便、有效的胰島素制劑及代用品。而對于II型糖尿病的治療,則主要依靠現有的口服降糖藥物進行血糖控制治療。
目前,臨床廣泛使用的非胰島素類降糖藥主要包括:
1.胰島素分泌促進劑
該類藥物主要是磺酰脲類和非磺酰脲類鉀離子通道拮抗劑。它們通過抑制胰島β細胞上ATP敏感的鉀離子通道,開放電壓依賴性鈣通道,提高細胞內鈣濃度從而促進胰島素釋放。該類藥物只對胰腺功能尚未完全喪失的糖尿病患者有效,所以臨床適用于II型糖尿病以及和胰島素合用,治療胰島素耐受病人。
2.胰島素增敏劑
包括了噻唑烷二酮類和雙胍類,臨床應用廣泛。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如曲格列酮、羅格列酮等通過作用于核過氧化物酶-增殖體活化受體,可改善胰島素抵抗,糾正糖及脂質代謝異常,并能改善高糖毒性,臨床上主要應用于對胰島素抵抗的II型糖尿病患者。雙胍類藥物如二甲雙胍、苯乙雙胍的降糖作用不依賴正常的胰腺功能和胰島β細胞,而是增加了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抑制肝糖原異生,抑制胃腸道吸收葡萄糖,增強胰島素與受體的結合,降低血漿高血糖素水平。臨床適用于肥胖型和單用飲食控制無效的患者,也可與胰島素合用治療I型糖尿病。
3.影響碳水化合物吸收的藥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來杰;隴源,未經李來杰;隴源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166374.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