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用來在行進物件上敷設襯套的設備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0910163741.0 | 申請日: | 2009-08-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704254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5-12 |
| 發(fā)明(設計)人: | E·法蘭斯內爾 | 申請(專利權)人: | 施利福國際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6D1/00 | 分類號: | B26D1/00;B29C63/42;B65B9/13;B65B11/00;B65B61/00;B65B53/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劉佳;黃玨 |
| 地址: | 法國莫*** | 國省代碼: | 法國;FR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來 行進 物件 敷設 襯套 設備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在行進物件上敷設襯套,尤其是熱縮型襯套,該襯套覆蓋物品 隨后通過一收縮爐。
背景技術
為了將熱縮襯套敷設在行進物件上,一般使用一種技術,籍此從連續(xù)的包 鞘切下襯套,該包鞘經(jīng)過包鞘打開成形器,該成形器通過外輪和成形器平行軸 的背輪之間的協(xié)作而保持浮動,其中外輪用來使包鞘沿成形器(一般為垂直的) 行進直至并越過刀具裝置。其它輪一般設置在刀具裝置的下游以將切下的包鞘 段排出至行進到成形器垂直下方位置的物件上。
因此,在多數(shù)使用的技術中,存在使包鞘在成形器上行進的第一外輪以及 用來將切下的包鞘段排出至所討論的物件上的第二外輪。所有外輪自然由電動 機驅動,且外輪被電動機驅動的方法已衍生出多種類型的配置。
因此,已提議使第一和第二輪的電動機驅動完全獨立以使第二輪的轉動遠 快于第一輪,由此使切下包鞘段更快地垂直下落至所討論的物件上。該方法示 出于文獻EP-A-0?109?105中。在另一方法中,第一輪和第二輪的旋轉驅動是 同步的,如EP-A-0?000?851所示。
然而,已發(fā)現(xiàn)上面提到的技術就生產率而言存在限制,這是因為當達到高 速時,發(fā)現(xiàn)包鞘常常不良地就位于物件上,尤其是當它們構成可觀高度的襯套 時。
最近,借助設置成確定連續(xù)速度變化曲線以控制每個包鞘段的排出的公共 電子編程器、通過涉及的電動機上實現(xiàn)同步控制的技術而作出重要改進,所述 編程器包括與安裝在通過中央電動機和齒輪箱單元轉動驅動的軸的端部處的 毗鄰編碼器配合工作的至少一塊控制卡。該技術以申請人的名義示出于文獻 W0-A-99/59871。根據(jù)該技術,同步化可使其達到比以前更高的生產率,并且 能夠使襯套的直徑幾乎不大于物件的最大直徑。
然而,對更高生產率的要求越來越高,一般達到300-600沖程/分鐘的值。
因此較佳地使用進一步改善的機器,放棄物件分級行進的系統(tǒng)并同樣放棄 安裝在由中央電動機和齒輪箱單元旋轉驅動的軸的端部處的編碼器系統(tǒng)(如前 面提到的文獻WO-A-99/59871),而代之以利用虛擬軸公共電子編程器以控制 所有電動機,當行進包鞘經(jīng)過一個傳感單元時,該單元給出將切下的包鞘段排 出的指令。
在尋求這種非常高生產率的同時,使用由厚度不斷減小的熱縮薄膜制成的 包鞘變得流行。如所指出的,傳統(tǒng)技術通常使用50微米(μm)量級厚度的熱 縮薄膜,然而如今要求使用厚度更小的熱縮性塑料的薄膜,即可能小到25μm 并還可能具有更小的密度。
上面提到的這兩個要求因此使配置襯套敷設設備變得相當復雜,并且要注 意一種變得越來越棘手的技術問題,這涉及在固定地保持包鞘以等待切割和排 出工序的同時將包鞘定位在成形器上。
成形器上的包鞘的下游部分——即在切割結束后構成排出段的部分—— 的位置最細微的變化對切下包鞘段的高度給予有大幅度改變的影響(其中包鞘 段的高度是沿所述段的母線方向測得的)。
在上面提到的文獻WO-A-99/59871中,提出了以使所述電動機的速度變化 的連續(xù)曲線是鐘形而不是之前實踐的方波形的方式控制與用來使包鞘行進的 第一輪和用來排出切下段的第二輪相關聯(lián)的電動機。然而已發(fā)現(xiàn),通過使該設 備工作在非常高的生產率,即使在采用虛擬軸公共電子編程器時,上面提到的 鐘形曲線在行進/排出循環(huán)的結束點的精度方面仍存在問題。
當在新的工作周期之前襯套敷設設備停轉時也可發(fā)現(xiàn)精度的不足,以使包 鞘的位置在重新開始工作時事實上已不精確。
其直接結果是成形器的包鞘的軸向位置永遠無法以完全的精度限定。在實 踐中,包鞘的自由端在用于排出的第二輪的略為上游側保持靜止并且之后來自 包鞘的推力使該自由端與用于排出工序的排出輪形成接觸。該段的高度永遠不 會精準地恒定并且永遠不可能完全消除包鞘在保持靜止以等待切割和排出工 序時在成形器上滑動的危險。
發(fā)明目的
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設計一種在行進物件上敷設襯套的設備,這種設備不 存在關于在將包鞘固定在位以等待切割和排出工序時以及在設備本身停轉時 將包鞘定位在成形器上的涉及前述技術問題的上述缺點和限制。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提出一種配置成允許高達600沖程/分鐘的非常高生 產率的襯套敷設設備,甚至當使用由例如薄至25微米(μm)的小厚度和尤其 是相對密度小于1的低密度薄膜形成的連續(xù)包鞘時也是如此。
本發(fā)明的一般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施利福國際公司,未經(jīng)施利福國際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16374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