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行波管管殼的制造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162419.6 | 申請日: | 2009-08-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615545A | 公開(公告)日: | 2009-12-30 |
| 發明(設計)人: | 吳華夏;賀兆昌;張文丙;朱剛;周秋俊;董晨;白衛星;薛正余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華東光電技術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H01J9/24 | 分類號: | H01J9/24;H01J23/12 |
| 代理公司: | 信息產業部電子專利中心 | 代理人: | 李勤媛 |
| 地址: | 241002安徽省蕪***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行波 管殼 制造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微波電真空器件制造領域,具體涉及到一種行波管管 殼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行波管中最常見的是螺旋線行波管,其高頻部分的主要部件是慢 波結構,慢波結構外面的管殼要求具有真空密封性,管殼內外徑尺寸 和同心度都有很高的精度要求,一般公差在0.01mm以內。同時管殼 還具有細長特點,即直徑小、長度長,直徑一般在3-6mm,長度一般 在40-100mm范圍內,常規的機械加工因為加工長度太長,內徑精度 和同心度精度都不能滿足設計要求;利用數控電火花技術可以解決尺 寸問題,但是加工成本高、加工時間長,同時制造出的管殼真空氣密 性較差。每種管型行波管的管殼需要的尺寸不一,所需的量較小,管 材制造商不愿意進行非標制造。
發明內容
本發明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管殼制造方法,克服已知 技術中所制管殼精度不夠,氣密性差等缺陷,制造出具有真空氣密性 高的螺旋線行波管金屬管殼。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行波管管殼的 制造方法,以滿足行波管對管殼氣密性與精度的要求。
本發明所采用的解決技術問題的方案為,一種行波管管殼的制 造方法,包括在機床上固定符合同心度要求的專用夾具、符合精度要 求的芯桿和符合尺寸要求的管材,其特征在于,該方法按如下步驟操 作:
a.將經過退火處理的管材套在芯桿上,在芯桿和管材間涂抹潤 滑油;
b.在上述專用夾具上,裝上含有四個金屬球的可收縮內徑的夾 具部件,旋轉可收縮夾具時,夾具帶著金屬球可以改變金屬 球間的縫隙;
c.將帶芯桿的管材放入可收縮內徑的夾具部件中,利用擠壓的 加工方法,收縮夾具內徑;
d.利用金屬球的接觸,實現控制管材外徑的尺寸和精度;
e.以固定的轉速旋轉機床主軸,沿主軸向一個方向進給,一次 進給結束后,將夾具回到起始點,重新收縮夾具,使金屬球與管 材接觸受力,根據管殼外徑尺寸的要求控制進給的次數;
f.達到行波管管殼要求的尺寸后,取下芯桿和管材,按照行波 管設計要求的長度截斷管材,即為所制管殼。
本發明的優點是:
①采用高精度芯桿保證了管殼在很長尺寸上的內徑的精度,可以 保證在0.005mm以內;
②利用同心度夾具和機床的進給保證了管殼在長度上的同心度, 和機床的同心度相同在0.008mm以內;
③利用金屬球的接觸,可以控制外徑的尺寸和精度;
④利用擠壓的加工方法可以使材料的金屬間晶格接觸緊密,氣密 性得到保證;
⑤可以小批量生產,操作簡單,成本低。
附圖說明
圖1為可收縮內徑夾具示意圖;
圖2為行波管管殼制造方法的步驟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技術方案的原理是對利用尺寸有余量的管材,內徑由芯桿 的精度保證,外徑由擠壓的金屬球保證,使管材的內外受力,擠壓變 形,同時在長度方向保證同心度和尺寸。
參照圖1,表示可收縮內徑夾具示意圖,圖中所述的可收縮夾具 內放有四個強度高、精度好的金屬球5,旋轉可收縮夾具部件時,夾 具部件帶著金屬球可以改變金屬球間的縫隙;
該夾具固定上底座3時,旋轉下底座1減少兩者間的距離,帶動 可收縮下壓塊2移動,減小可收縮下壓塊2和可收縮上壓塊7之間的 間隙,4為操作夾具的通氣孔,2和7的斜面帶動金屬球5向內收縮, 使管材6的內徑尺寸得到改變,從而專用夾具可收縮改變內徑尺寸;
所述的管材內徑比管殼尺寸大,管材的厚度比所制造的管殼厚度 大,所述管材在加工前要進行退火處理。
參照圖2,表示行波管管殼制造方法的步驟流程圖,本發明技術 方案實施步驟如下:
a.將經過退火處理的管材套在芯桿上,在芯桿和管材間涂抹潤 滑油;
b.在上述專用夾具上,裝上可收縮內徑的夾具部件;
c.將帶芯桿的管材放入可收縮內徑的夾具部件中,利用擠壓的 加工方法,收縮夾具內徑;
d.利用金屬球的接觸,實現控制外徑的尺寸和精度;
e.以固定的轉速旋轉機床主軸,向一個方向進給,一次進給結 束后,夾具回到起始點,重新收縮夾具,使接觸受力,根據外徑 尺寸的要求控制進給的次數;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華東光電技術研究所,未經安徽華東光電技術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162419.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