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使用SDRAM實現時域卷積交織和解交織的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153334.1 | 申請日: | 2009-10-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697491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4-21 |
| 發明(設計)人: | 謝磊;陳惠芳;李珊;王匡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3M13/23 | 分類號: | H03M13/23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杜軍 |
| 地址: | 310027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使用 sdram 實現 時域 卷積 交織 和解 方法 | ||
1.一種使用SDRAM實現時域卷積交織和解交織的方法,包括實現時域卷 積交織方法和實現時域卷積解交織方法,其特征在于:
實現時域卷積交織方法的具體步驟是:
步驟I.計算一幀數據交織時在每條交織支路中所需要交織的符號數 T(i):
其中L為交織數據幀的長度,B為交織支路數,i為交織當前支路號, i=0,1,2,...,B-1,mod為取余運算;
步驟II.計算一幀數據交織時在每條交織支路的起始地址in_addr(i):
in_addr(i)=in_bs(i)+in_bn(i),i=1,2,...,B-1;
其中in_bs(i)為第i支路在SDRAM中的首地址,in_bn(i)為第i支路內的相對地 址;
交織的第0支路為直通支路,不經過SDRAM,第1支路在SDRAM中的首地址 in_bs(1)為0單元,則:
in_bs(i)=in_bs(i-1)+temp1(i)-M,i=2,3,...,B-1;
其中temp1(i)=temp1(i-1)+M,temp1(1)=M,M為交織延遲周期;
當交織數據為第一幀數據時,每個支路的in_bn(i)均為0;當交織數據不是 第一幀數據時,則
in_bn(i)=(in_bnp(i)+T(i))mod(iM),i=1,2,...,B-1;
其中in_bnp(i)表示前一幀交織數據訪問第i條支路內的相對地址;
步驟III.計算存放交織前后數據幀的SRAM的地址;
交織時,第i支路需交織的T(i)個數據將從存放未交織數據幀的SRAM1中的 T(i)個單元得到;此支路交織后的T(i)個數據要存入寄存交織后數據幀的SRAM2 的T(i)個單元中;此時SRAM1和SRAM2的T(i)個讀寫地址相同,對應第i交織支路 為:i,B+i,2B+i,...,(T(i)-1)B+i,i=1,2,...,B-1;
步驟IV.交織第0支路,當前支路號i=0,即直通支路,直接將交織數據 從SRAM1傳到SRAM2中相同的地址單元,T(0)個數據在兩個SRAM中的地址均 為0,B,2B,...,(T(0)-1)B;
步驟V.進入下一條交織支路,i=i+1;獲得所在支路在SDRAM中交織的起 始地址in_addr(i);判斷所在支路內的相對地址in_bn(f)距支路最大存儲容量地址 in_bm(i)的剩余單元是否足夠有T(i)個,其中in_bm(i)=iM,如果足夠,則執行 步驟VI,如果不夠,對此支路的交織需要分成兩次交織讀寫階段,指定初始化 為0的標志信號in_step等于1,執行步驟VII;
步驟VI.指定在SDRAM中連續讀寫數據量Tin=T(i),SDRAM的交織首地址 in_sa為in_addr(i),進行步驟VIII;
步驟VII.第一階段讀寫的數據量為T1(i),為當前交織支路內的相對地址到 支路最大存儲容量地址的剩余單元數,即:
T1(i)=in_bm(i)-in_bn(i);
指定在SDRAM中連續讀寫數據量Tin=T1(i),SDRAM的交織首地址in_sa為 in_addr(i),進行步驟VIII;
步驟VIII.在SDRAM中,對于每個交織支路按“先讀后寫”進行操作;首先讀 出SDRAM中首地址為in_sa開始的連續Tin個單元內容,存入SRAM2的Tin個單元 中,將需交織的Tin個符號內容從SRAM1中的Tin個單元得到,最后將這些需交 織的數據連續寫入SDRAM中首地址為in_sa開始的連續Tin個單元中;
步驟IX.判斷SDRAM的讀寫數據量Tin是否等于此支路應交織的數據量 T(i),如果相同,則進行步驟XI;如果不相同,繼續判斷標志信號in_step的 值,如果等于1就執行步驟X,如果不等于1,執行步驟XI;
步驟X.第二階段讀寫的數據量為T2(i),為第一階段讀寫完畢后剩余需要 交織的數據量,即:
T2(i)=T(i)-T1(i);
此時SDRAM的交織首地址變為此支路首地址in_bs(i);指定在SDRAM中連續 讀寫數據量Tin=T2(i),SDRAM的交織首地址in_sa為切in_bs(i),標志信號 in_step=0,進行步驟VIII;
步驟XI.在針對當前交織支路的交織全部讀寫完畢后,判斷當前支路是否 為最后一條交織支路,如果是則轉到步驟XII,如果不是,轉到步驟V;
步驟XII.對所有交織支路操作完畢后,在交織一幀數據后集中的刷新,集 中刷新行數為交織所使用的SDRAM存儲單元的行數;集中刷新結束后,系統等 待下一幀數據的交織命令;
實現時域卷積解交織方法的具體步驟是:
步驟1.計算一幀數據解交織時在每條解交織支路中所需要解交織的符號 數T(j)′:
其中L′為解交織數據幀的長度,B′為解交織支路數,j為解交織當前支路 號,j=0,1,2,...,B′-1,mod為取余運算;
步驟2.計算一幀數據解交織時在每條解交織支路的起始地址 dein_addr(j):
dein_addr(j)=dein_bs(j)+dein_bn(j);
其中dein_bs(j)為第j支路在SDRAM中的首地址,dein_bn(j)為第j支路內的相對 地址;
指定第0支路在SDRAM中的首地址dein_bs(0)為0單元,除第B′-1條支路為直 通支路,不經過SDRAM之外,其他支路為
dein_bs(j)=dein_bs(j-1)+temp2(j)+(B′+1)M′;其中:temp2(j)=temp2(j-1)-M′, temp2(0)=-M′,M′為解交織延遲周期;
當解交織數據為第一幀數據時,每個支路的dein_bn(j)均為0;當解交織數 據不是第一幀數據時,則:
dein_bn(j)=(dein_bnp(j)+T(j)′)mod((B′-1-j)M′);
其中dein_bnp(j)表示前一幀解交織數據訪問第j條支路時的相對地址;
步驟3.計算存放解交織前后數據幀的SRAM的地址;
解交織時,第j支路需解交織的T(j)′個數據將從存放解交織數據幀的 SRAM1′中的T(j)′個單元得到;此支路解交織后的T(j)′個數據要存入寄存 解交織后數據幀的SRAM2′的T(j)′個單元中;此時SRAM1′和SRAM2′的 T(j)′個讀寫地址是一樣的,對應第j解交織支路為:
j,B′+j,2B′+j,...,(T(j)′-1)B′+j,i=1,2,...,B′-1;
步驟4.卷積解交織開始,標記支路號j=0;
步驟5.獲得所在支路解交織的起始地址dein_addr(j);判斷所在支路內的相 對地址dein_bn(j)距支路最大存儲容量地址dein_bm(j)的剩余單元是否足夠有 T(j)′個,其中dein_bm(j)=(B′-j-1)M′,如果足夠,則執行步驟6,如果不 夠,對此支路的解交織需要分成兩次解交織讀寫階段,指定初始化為0的標志 信號dein_step等于1,執行步驟7;
步驟6.指定在SDRAM中連續讀寫數據量Tdein=T(j)′,SDRAM的解交織首地 址dein_sa為dein_addr(j),進行步驟8;
步驟7.第一階段讀寫的數據量為T1(j)′,為當前解交織支路內的相對地 址到支路最大存儲容量地址的剩余單元數,即:
T1(j)′=dein_bm(j)-dein_bn(j);
指定在SDRAM中連續讀寫數據量Tdein=T1(j)′,SDRAM的解交織首地址dein_sa 為dein_addr(j),進行步驟8;
步驟8.在SDRAM中,對于每個解交織支路按“先讀后寫”進行操作;首先 讀出SDRAM中首地址為dein_sa開始的連續Tdein個單元內容,存入SRAM2′的 Tdein個單元中,將需解交織的Tdein個符號內容從SRAM1′中的Tdein個單元得 到,最后將這些需解交織的數據連續寫入SDRAM中首地址為dein_sa開始的連續 Tdein個單元中;
步驟9.判斷SDRAM的讀寫數據量Tdein是否等于此支路應解交織的數據量 T(j)′,如果相同,則進行步驟11,如果不相同,繼續判斷標志信號dein_step 的值,如果等于1就執行步驟10,如果不等于1執行步驟11;
步驟10.第二階段讀寫的數據量為T2(j)′,為第一階段讀寫完畢后剩余需 要解交織的數據量,即:
T2(j)′=T(j)′-T1(j)′;
此時SDRAM的解交織首地址變為此支路首地址dein_bs(j);指定在SDRAM中 連續讀寫數據量Tdein=T2(j)′,SDRAM的交織首地址dein_sa為dein_bs(j),標志 信號dein_step=0,進行步驟8;
步驟11.在針對當前解交織支路的解交織讀寫完畢后,j=j+1,判斷更新 后的支路是否為最后一條解交織支路,如果是則轉到步驟12,如果不是轉到步 驟5;
步驟12.對最后一條解交織支路,即直通支路,直接將數據從SRAM1′傳 到SRAM2′中相同的地址單元,T(B′-1)′個數據在兩個SRAM中的地址均為 B′-1,2B′-1,3B′-1,...,(T(B′-1)′)B′-1;
步驟13.所有解交織支路操作完畢后,對SDRAM進行集中刷新,集中刷新行 數為解交織所使用的SDRAM存儲單元的行數;集中刷新結束后,系統等待下一 幀數據的解交織命令。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大學,未經浙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153334.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內亞甲基六氫鄰苯二甲酸酐及其生產方法
- 下一篇:高可靠白光LED平面光源模塊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