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熒光可降解聚酯纖維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152477.0 | 申請日: | 2009-09-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701382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5-05 |
| 發明(設計)人: | 高永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鷹翔化纖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D01F6/92 | 分類號: | D01F6/92;D01F1/10;D01F1/07;D01D5/09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5228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熒光 降解 聚酯纖維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纖維制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熒光可降解聚酯纖維。
背景技術
在紡織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各種各樣的新型纖維制成的面料正在被國內的紡織企業逐步應用到紡織面料的開發上,新型纖維的獨特優勢造就了紡織面料的功能化、舒適化和高檔化,新型纖維優點多,創造的附加值當然也高,新型纖維與一般的纖維相比,存在差別化,這就是價值點。
環保纖維作為新型纖維中的一種,正受到人們的關注,不斷開發出新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纖維,應用到醫用、服用、漁業、建筑、衛生、裝飾、工業處理等諸多領域。其中可通過化學工藝合成的脂肪族聚酯,有工業化前景,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但是可降解聚酯纖維也存在著自身的缺點,熔點低,強度小,高分子量聚酯的合成較困難,限制它的加工和應用。
發明內容
為了滿足人們對紡織面料的多方面需要,不斷開發新型纖維,我們考慮到利用新型可降解聚酯,通過改性手段,研發新型纖維,擴大其應用范圍。
一種熒光可降解聚酯纖維,首先在可降解聚酯的合成中添加納米級二氧化鈦、氧化銀、鋁酸鍶、鎳粉,得到納米改性的可降解聚酯,合成中助劑的添加量均為聚酯質量的多少,納米改性劑、增效劑和阻燃劑則在聚酯合成后加入進行共混得到改性聚酯;
納米改性劑????二氧化鈦??????15~20‰
納米改性劑????鋁酸鍶????????20~25‰
納米改性劑????氧化銀????????10~15‰
納米改性劑????鎳粉??????????10~15‰
阻燃劑????????溴代碳酸酯????5~10‰
增效劑????????銻酸鈉????????1~3‰
可降解聚酯主要是指脂肪族二元酸和二元醇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丁二酸己二醇酯、聚丁二酸癸二醇酯、聚丁二酸1,3-丙二醇酯,聚丁二酸1,2-丙二醇酯以及他們的共聚物。另外還有脂肪族交酯和環狀酯聚合得到的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乳酸和聚己內酯。
然后納米改性的聚酯熔體紡絲制得纖維,依次經過一道拉伸、熱定型、二道拉伸、卷曲、熱定型、切斷工序。聚酯熔體紡絲的初紡拉伸溫度220~260℃,速度為2000~2500m/min,一道拉伸的牽伸比2.5~3.0,溫度120~150℃,熱定型溫度在100~110℃,二道拉伸的牽伸比1.10~1.50,溫度100~120℃,卷曲溫度80~90℃,再經過熱定型使纖維溫度達到40~50℃以下,切斷,紡絲得到納米碳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纖維規格1.55~1.65detx×38mm。
本發明的進步意義在于:
制得的纖維有熒光效果能有效反射光線,在具有良好警示和安全預防作用的同時達到抗菌、耐磨、環保作用。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熒光可降解聚酯纖維,首先在可降解聚酯的合成中添加納米級二氧化鈦、氧化銀、鋁酸鍶、鎳粉,得到納米改性的可降解聚酯,聚酯可直接通過熔體紡絲工藝得到納米改性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纖維。
實施例
選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作為可降解聚酯制備
1.聚酯的合成首先是催化劑溶液配置:合成原料為丁二醇和丁二酸,使用硫酸鈦和鈦酸四丁酯為催化劑,先確定丁二醇的用量,然后把催化劑加入催化劑配置容器,硫酸鈦的添加量為丁二醇量的150×10-6,鈦酸四丁酯添加量為丁二醇量的300×10-6,注入少量的丁二醇,攪拌、加熱,使催化劑在100℃的丁二醇中溶解,溶解后的丁二醇催化劑溶液進入稀釋容器,注入剩余的丁二醇。攪拌后測定催化劑的含量,完成催化劑溶液的配置。
2.然后是漿料配置:將丁二酸按照醇酸物料比1.12的比例加入到漿料配置罐中,注入催化劑溶液,經攪拌混合成漿料,配置好的漿料輸送到酯化反應裝置中。聚酯的合成工藝包括酯化反應和縮聚反應,第一步酯化反應經兩個酯化反應釜完成,縮聚反應經預縮聚反應釜和終縮聚反應釜完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鷹翔化纖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江蘇鷹翔化纖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15247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