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動力產生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143562.0 | 申請日: | 2009-06-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907077A | 公開(公告)日: | 2010-12-08 |
| 發明(設計)人: | 邱金和 | 申請(專利權)人: | 邱金和 |
| 主分類號: | F03G7/08 | 分類號: | F03G7/08;F03G7/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龍寰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孫皓晨 |
| 地址: | 中國臺***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動力 產生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一種動力產生裝置,尤指一種利用馬達牽引L形架體后,使杠桿形成擺動,進而帶動集能裝置運轉而儲能的動力產生裝置,其結構簡單、成本低,維修保養容易。
背景技術
近年來,由于地球能源即將面臨能源耗盡的危機,故而世界各國都不斷的積極開發利用「風力」、「太陽能」、「水力」、或「地熱」等來產生電力能量的方法,以此來緩減傳統能源被消耗的速度。
然而,上述無論利用「風力」、「太陽能」、「水力」、或「地熱」等方式來產生能量,都有受限于「地區性」的限制;例如,某部分地區常年風力不強,即無法使用「風力」來產生能量;相同地,某些地區氣候為常年多雨,則「太陽能」自然也無法運用;而「水力」以及「地熱」更是要部份得天獨厚的地區方有存在。是以并無法有效地適用于全球各個地區。
本發明設計人有鑒于現有利用自然力生成能量,受限于地區方能實施的缺點,乃不斷的精進研發改良,終研發出一機械式動力裝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且成本低的動力產生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動力產生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座,其上設有一杠桿,杠桿兩端各設有一馬達;
兩L形架體,相對活動樞接于杠桿靠近中心位置的兩側,所述的L形架體與杠桿上的馬達相接,以受控所述的馬達的牽引,所述的兩L形架體末端設有重塊以及一馬達,所述的重塊與所述的馬達相接,以受控所述的馬達的牽引而在L形架體末端上左右位移,而兩L形架體前端則憑借至少一組連接器相連接后,而可相互連動;以及
一集能裝置,與杠桿一端相連接,以使杠桿擺動時,可帶動所述的集能裝置運轉而集能。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本發明具有的優點在于:
1.本發明主要是利用馬達牽引L形架體以及馬達牽引重塊位移后,使杠桿形成擺動,進而帶動集能裝置運轉而儲能的動力產生裝置,其結構簡單、成本低,維修保養容易。
2.本發明兩L形架體是以一具有彈性的連接器相連接,使得當其中一個L形架體被抵卡時,可通過所述的連接器具彈性的設計而先將能量儲存在彈簧中,以供有效且快速將能量收集至集能裝置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動力產生裝置啟動前的立體外觀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杠桿左端馬達卷收鋼索時的狀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杠桿擺動時的狀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杠桿左端位移至最低點時的狀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杠桿右端位移至最低點時的狀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杠桿左端馬達再度卷收鋼索時的狀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動力產生裝置;11-基座;111、112-彈簧;12-L形架體;120-馬達;121-重塊;122-鋼索;123-彈簧;124-卡榫;13-L形架體;130-馬達;131-重塊;132-鋼索;133-彈簧;134-卡榫;14-集能裝置;141-曲柄;142-齒輪;143-發電機;15-杠桿;151、152-馬達;153-感應控制器;16-柱體;161、162-信號發射器;163、164-感應棒;17-連接器;171-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圖式內容為本發明動力產生裝置1的一實施例,其是由一基座11、兩L形架體12、13以及一集能裝置14所組成。
所述的基座11設有一杠桿15,杠桿15兩端各設有一馬達151、152,所述的基座11面對于杠桿15下方與兩L形架體12、13下方分別設有彈簧111、112,所述的基座11一側設有一柱體16,所述的柱體16兩端設有一信號發射器161、162與一感應棒163、164,杠桿15靠近所述的柱體16的一端則設有一感應控制器153。
所述的兩L形架體12、13相對活動樞接于杠桿15靠近中心位置的兩側,所述的L形架體12、13與杠桿15上的馬達151、152相接,以受控所述的馬達151、152的牽引,使所述的感應控制器153接收感應到信號發射器161、162而控制馬達151、152卷收或松釋對于L形架體12、13的牽引。所述的兩L形架體12、13末端設有重塊121、131以及一馬達120、130,所述的重塊121、131與所述的馬達120、130相接,以受控所述的馬達120、130的牽引而在L形架體12、13末端上左右位移。而兩L形架體12、13前端則憑借至少一組連接器17相連接后,而可相互連動,所述的連接器17是一彈簧17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邱金和,未經邱金和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14356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生鮮水產品冰點調節劑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自動釣魚裝置和自動釣竿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