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接收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0910140234.5 | 申請日: | 2009-07-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635802B | 公開(公告)日: | 2012-12-26 |
| 發明(設計)人: | 平正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三洋電機株式會社;三洋半導體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H04B1/26 | 分類號: | H04B1/26;H03D7/18 |
| 代理公司: | 中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劉建 |
| 地址: | 日本國大***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接收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接收裝置。
背景技術
作為無線通信中的接收裝置,眾所周知的接收裝置,例如,如圖6 所示,是一種含有LO(Local?Oscillator:局部振蕩部)11及混頻部12的 超外差方式的接收裝置。該超外差方式的接收裝置,在混頻部12中,通 過將高頻的RF(Radio?Frequency:無線頻率)信號與來自LO11的局部 振蕩信號進行混頻且變換為IF(Intermediate?Frequency:中頻)信號,由 此在后級中不需要處理高頻的電路。
另外,在超外差方式中,由于也接收了被稱為圖像信號的RF信號, 該RF信號具有以局部振蕩信號的頻率fL為中心且與要接收的RF信號的 頻率f1對稱的頻率f2(=2fL-f1),因此,作為混頻部12,眾所周知具有 去除圖像信號的功能的圖像去除混頻器電路。例如,在專利文獻1的圖3 中,公開了一種圖像去除混頻器電路,其利用將所輸入的高頻信號與相位 相互正交的一對局部振蕩信號分別進行混頻而生成的一對混頻信號。
由此,在超外差方式中,通過去除成為混信的原因的圖像信號,從而 能夠只接收具有所期望的頻率的RF信號。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177425號公報
在上述圖像去除混頻器電路中,由于所用部件的偏差或周圍的溫度變 化等而產生相位偏移或增益偏移,存在以下問題:所生成的一對混頻信號 的相位不會正交,或者若振幅不同、則不能完全去除圖像信號。因此,在 專利文獻1的圖10、圖13及圖16等所公開的圖像去除混頻器電路中, 利用全通濾波器、延遲電路及增益控制電路來修正相位偏移和增益偏移。 但是,在該修正方法中,為了確實地去除圖像信號,有必要掌握全通濾波 器等的頻率特性、溫度特性及電壓特性等,并根據各特性來變更全通濾波 器等的控制方法。
因此,需要具有按照每臺接收裝置事先進行圖像去除混頻器電路的調 整的工序。
發明內容
以解決上述的課題為主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接收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第一混頻部,其輸出具有作為接收信號及第一局部振蕩信號的頻率差 的第一頻率且相位大致相互正交的第一及第二混頻信號;
相位控制部,其輸出具有第二頻率且具有與上述第一及第二混頻信號 的相位差相對應的相位差的第二及第三局部振蕩信號;和
第二混頻部,其將對上述第一混頻信號及上述第二局部振蕩信號進行 混頻后的信號與對上述第二混頻信號及上述第三局部振蕩信號進行混頻 后的信號相加,且輸出具有作為上述第一及第二頻率之差的中間頻率的中 頻信號;和
振幅控制部,其利用具有與上述第一及第二混頻信號的振幅差相對應 的電壓的振幅控制信號來控制上述第二混頻信號的振幅,
上述相位控制部具備:相位修正部,其輸出與自上述第一及第二混頻 信號的相位差的90°開始的相位偏移成比例的值;和局部振蕩部,其基于 上述相位修正部的輸出值,輸出具有上述第二頻率且具有從180°減去了 上述第一及第二混頻信號的相位差的相位差的上述第二及第三局部振蕩 信號。
對于本發明的其他特征而言,根據附圖及本說明書的記載可以更加清 楚。
根據本發明,不必按照每臺接收裝置事先進行調整,能防止混信并能 接收具有所期望的頻率的信號。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的接收裝置的構成的一部分的 框圖。
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中的振幅控制部及相位控制部的 構成的框圖。
圖3是表示一般的FM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中的期望信號及圖像信號 的頻率與中間頻率的關系的一個例子的示意圖。
圖4是表示低IF方式的FM無線電廣播接收裝置中的期望信號與圖 像信號的頻率與中間頻率的關系的一個例子的示意圖。
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接收裝置的其他構成例的一部分的框圖。
圖6是表示一般的超外差方式的接收裝置的構成的一個例子的框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三洋電機株式會社;三洋半導體株式會社,未經三洋電機株式會社;三洋半導體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140234.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