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耳機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130603.2 | 申請日: | 2009-03-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848405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9-29 |
| 發明(設計)人: | 黃弘毅 | 申請(專利權)人: |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R1/10 | 分類號: | H04R1/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師事務所 11105 | 代理人: | 陳小雯 |
| 地址: | 中國臺***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耳機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耳機,特別是涉及一種可方便使用者配戴至任一耳朵的耳機。
背景技術
一般的耳卦式單耳耳機通常僅可配戴在使用者特定一側的耳朵,雖然也有可使耳機能配戴于兩邊耳朵的設計,但是此設計必須拆裝耳機的組合來改變耳掛的方向,例如利用一扣合結構將耳卦與本體分離后換個方向再扣合于本體,使用起來仍然相當不便,也不利于隨身攜帶。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耳機,以解決上述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即提供一種耳機,包括一本體以及一揚聲裝置。本體包括一聲音輸出部件以及一彎折部件,彎折部件與聲音輸出部件連接,且聲音輸出部件與彎折部件為一體成形,揚聲裝置則設置于本體中。
為使本發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一具體的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圖做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A、圖1B為本發明耳機不同方向的示意圖;
圖2A、圖2B為本發明耳機中彎折部件相對于聲音輸出部件移動的示意圖;
圖3顯示本發明耳機的一變化例的示意圖;以及
圖4顯示本發明耳機的另一變化例的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0、100’、100”耳機
200、200”本體
210、210’、210”聲音輸出部件
220、220’、220”彎折部件
221端部
221’第一端部
222’第二端部
223’中間部
300揚聲裝置
400藍芽模塊
500受話器
A1第一開口
A2第二開口
G間隙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S3第三表面
S4第四表面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A與圖1B,本發明的耳機100包括一本體200、一揚聲裝置300、一藍芽模塊400以及一受話器500,其中揚聲裝置300、藍芽模塊400以及受話器500等電子零件皆設置于本體200中。
本體200包括一聲音輸出部件210以及一彎折部件220,其中聲音輸出部件210與彎折部件220為一體成形,其利用橡膠或是硅膠以注塑成形的方式制成,但不限于此,本體200也可以利用其他彈性材料或是可撓性材料所制成。
聲音輸出部件210具有一第一表面S1(如圖1A所示)以及與第一表面S1相反的一第二表面S2(如圖1B所示),且第一表面S1以及第二表面S2分別具有一第一開口A1(如圖1A所示)以及一第二開口A2(如圖1B所示)。
同時配合參見圖2A與圖2B,彎折部件220呈L型,并包括一端部221、一第三表面S3以及一第四表面S4,彎折部件220以可彎折的方式通過端部221與聲音輸出部件210連接(如圖2A以及圖2B所示),第三表面S3與第一表面S1連接,并與第一表面S1齊平,第四表面S4與第二表面S2連接,并與第二表面S2齊平。
應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第三表面S3與第一表面S1齊平,且第二表面S2與第四表面S4齊平,但不限于此,上述表面也可以配合耳朵而設計有凹凸的表面,可更符合人體工學。
再次參見圖1A以及圖1B,揚聲裝置300為一電聲換能器,設置于聲音輸出部件210中,當揚聲裝置300發出聲音時,聲音可由聲音輸出部件210上的第一開口A1以及第二開口A2傳出外部。配戴耳機100時,使用者可將彎折部件220相對于聲音輸出部件210彎折后,將聲音輸出部件210塞入外耳道的開孔,并將彎折部件220掛于耳廓上方,使用者便可以由聲音輸出部件210接收聲音。
應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揚聲裝置300為一電聲換能器,但不限于此,揚聲裝置300也可以是一動圈式揚聲裝置、一壓電式揚聲裝置或是其他種類的揚聲裝置。
參見圖2A與圖2B,當彎折部件220相對于聲音輸出部件210向左彎折時(如圖2A所示),使用者可將耳機100配戴至左耳,并由第一表面S1上的第一開口A1接收聲音,當彎折部件220相對于聲音輸出部件210向右彎折(如圖2B所示),使用者可將耳機100配戴至右耳,并由第二表面S2上的第二開口A2接收聲音。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13060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