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葫蘆風箏的制作方法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0910119906.4 | 申請日: | 2009-02-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480530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7-15 |
| 發(fā)明(設計)人: | 徐衛(wèi)東;丁承效 | 申請(專利權)人: | 徐衛(wèi)東;丁承效 |
| 主分類號: | A63H27/08 | 分類號: | A63H27/0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61041山東省濰坊市***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葫蘆 風箏 制作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葫蘆風箏的制作方法,即以天然葫蘆為原料制作風箏的方法。
背景技術
風箏源于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余年。當今,我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fā)展經(jīng)濟和旅游事業(yè)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從傳統(tǒng)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不僅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chuàng)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我國民族傳統(tǒng)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
風箏的種類有軟翅風箏、硬翅風箏、龍型風箏、板子風箏、立體風箏、桶形風箏以及自由類風箏,這些風箏無論形狀、種類千變萬化,制作的材料都只是竹篾、紗紙條、馬拉紙等常見材料,以及碳纖維棒、絲、絹等高科技、高檔次的材料。千篇一律的材料不僅不利于新產(chǎn)品、新款式的開發(fā),也不容易調動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葫蘆科植物有800多種,我國有130多種。外形上最常見的有一個肚的瓢葫蘆、兩個肚的亞腰葫蘆以及長柄葫蘆、長長的瓠子以及勒扎葫蘆。
成熟的葫蘆去皮風干后呈淡黃色,托在掌中有果實沉甸感,稍用力搖動有清脆的葫蘆籽撞擊葫蘆內壁發(fā)出的清脆“嘩嘩”聲,屬上佳葫蘆。
與風箏一樣,葫蘆歷史悠久,在中國各民族間具有非常廣泛的民俗傳說和吉祥寓意,如果能夠將葫蘆和風箏結合起來,形成葫蘆風箏不僅豐富了風箏制作原料,為推出新款風箏提供設計的源動力,其獨特的外觀質感必然更加吸引消費者。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采用天然葫蘆為原料制作風箏的葫蘆風箏的制作方法。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發(fā)明所述的葫蘆風箏的制作方法,包括骨架扎制、繪圖、面料裱糊和扎線步驟,其特征在于:在骨架扎制之前順序進行如下步驟
A)葫蘆的種植培養(yǎng),選擇適當品種的葫蘆籽,培育種植,待幼葫蘆長到25—35天時,采用人工定形的方法使其長成需要的形狀,直到葫蘆老熟之后采摘下來,撤銷人工定形的裝備;
B)葫蘆的處理,用工具將老熟之后的葫蘆表皮去掉,用水將沖洗干凈,懸掛在陰涼通風處風干,直到葫蘆完全干透,搖晃葫蘆的時候里面的種子發(fā)出脆響;
C)風箏主體的制作,根據(jù)葫蘆的形狀和風箏主體的設計要求,將風干的葫蘆進一步加工成風箏主體的形狀,并在加工以后的葫蘆上繪制圖案,在需要安裝骨架或風箏翅膀的位置鉆孔或設置固定裝置。
在葫蘆的種植培養(yǎng)階段,人工定形為模具定形或者勒扎定形;所述的模具定形是指將選定的模具包裹固定在幼葫蘆的外面;所述的勒扎定形是指采用柔軟的長條狀物體綁扎在幼葫蘆上。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制作風箏,徹底擺脫了用竹篾與紙制作風箏的傳統(tǒng)思維模式,依據(jù)天然葫蘆的自然形態(tài)稍加人工制作成風箏主體,設計新穎、奇特,符合工藝品追求新、奇、怪的發(fā)展思路,必然深受消費者的關注。
附圖說明
附圖是采用本發(fā)明方法制作的一款風箏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描述。
實施例1:
本發(fā)明所述的葫蘆風箏的制作方法包括傳統(tǒng)的風箏制作工藝中的骨架扎制、繪圖、面料裱糊和扎線步驟。
本發(fā)明的特別之處是在骨架扎制之前順序進行如下步驟:
A)葫蘆的種植培養(yǎng),選擇適當品種的葫蘆籽,培育種植,待幼葫蘆長到25—35天時,將選定的模具包裹固定在幼葫蘆的外面,采用人工定形的方法使其長成需要的形狀,直到葫蘆老熟之后采摘下來,撤銷人工定形的裝備;為了不影響葫蘆的生長,應該選用透氣性好的材料制作模具,例如可以采用石膏模具,模具的形狀可以根據(jù)需要設計。這種用模具定形的方法適合用于制作人物等圖案的風箏主體。用天然的長柄葫蘆制作大象、用瓢葫蘆的底部做臉譜、螃蟹、烏龜?shù)扔美赵J做蜻蜒、蝴蝶等等,如附圖即是。
B)葫蘆的處理,用工具將老熟之后的葫蘆表皮去掉,用水將沖洗干凈,懸掛在陰涼通風處風干,直到葫蘆完全干透,搖晃葫蘆的時候里面的種子發(fā)出脆響;
C)風箏主體的制作,根據(jù)葫蘆的形狀和風箏主體的設計要求,將風干的葫蘆進一步加工成風箏主體1的形狀,并在加工以后的葫蘆上繪制圖案,在需要安裝骨架2或風箏翅膀3的位置鉆孔或設置固定裝置4。
之后根據(jù)葫蘆圖案結合骨架、打孔、鑲套、捆扎、粘接、配以合適真絲面料彩繪圖案翅膀等工藝步驟與普通的風箏制作相同,在此就不再詳細敘述。
實施例2:
基本步驟與實施例1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在葫蘆的種植培養(yǎng)階段,采用勒扎定形的方法控制葫蘆的長成形狀,采用柔軟的長條狀物體如繩索、電線、鋼絲等綁扎在幼葫蘆上,使其生長受到約束,最終長成需要的形狀。這種勒扎定形的方法適合用于制作蝴蝶等圖案的風箏主體。如附圖就是利用繩索勒扎在瓠子上形成蝴蝶身體的紋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徐衛(wèi)東;丁承效,未經(jīng)徐衛(wèi)東;丁承效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119906.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 上一篇:一種砂頁盤流水生產(chǎn)線
- 下一篇:環(huán)磁磁懸浮陀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