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多自由度減振的雙質量飛輪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114045.0 | 申請日: | 2009-05-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545519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9-30 |
| 發明(設計)人: | 呂建勤;李慶會;廖世廣 | 申請(專利權)人: | 桂林福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F15/30 | 分類號: | F16F15/30 |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華杰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巢雄輝 |
| 地址: | 541100廣西壯族自治*** | 國省代碼: | 廣西;4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自由度 質量 飛輪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雙質量飛輪,具體是一種多自由度減振的雙質量飛輪。
背景技術
發動機工作過程中,曲軸轉矩轉速波動會引起傳動系統產生振動、甚至發生共振。離合器從動盤減振器及雙質量飛輪的作用是減小傳動系振動、降低噪聲、避免發動機怠速時發生共振。傳統的離合器從動盤減振器及雙質量飛輪,均是通過壓縮彈性元件吸振、阻尼元件間相互摩擦消振,達到減振、降噪的目的;其中雙質量飛輪因減振彈簧剛度低、轉角大,減振、降噪效果比離合器從動盤減振器好,且能避免發動機怠速時發生共振。但上述兩種減振方法只能降低發動機飛輪繞其軸線方向作旋轉運動而產生的傳動系振動,無法降低發動機飛輪沿其軸線方向竄動(在曲軸止推墊片間隙范圍內)及垂直于其軸線的兩個方向上移動而產生的傳動系振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可同時降低發動機飛輪繞其軸線方向作旋轉運動、沿軸線方向竄動和沿垂直于其軸線的兩個方向上移動時而使傳動系產生的振動,避免發動機怠速時發生共振、降低噪聲的多自由度減振的雙質量飛輪。
實現本發明目的的技術方案是:
本發明一種多自由度減振的雙質量飛輪,包括第一質量、第二質量及減振裝置,第一質量與發動機曲軸連接,第二質量與離合器或者液力變矩器相連接輸出扭矩,第一質量內設置的減振彈簧、阻尼片,第二質量與第一質量同軸連接,第二質量上連接有彈簧撥盤,彈簧撥盤兩端裝在減振彈簧內,其特征是:在第一質量內設置有1-15個空腔,第二質量內設置有1-15個空腔,在第一、第二質量空腔內填充有可變形的阻尼材料,通過阻尼材料的變形,可吸收振動,消耗振動能量,從而達到本發明降低發動機飛輪在多個自由度方向上運動而產生的傳動系振動,避免發動機怠速時發生共振、降低噪聲的目的。
所述的第一質量空腔內阻尼材料重量約為第一質量重量的8%~30%,第二質量空腔內阻尼材料重量約為第二質量重量的8%~30%。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整體結構剖面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1的第一質量空腔分布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1的第二質量空腔分布示意圖。
圖中:1.齒圈?2.第二質量?3.第二質量上的空腔?3-1.可變形的阻尼材料?4.第一質量?5.減振彈簧?6.第一質量上的空腔?6-1.可變形的阻尼材料?7.彈簧撥盤?8.阻尼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但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定。
實施例1:
參照圖1,本發明包括齒圈1、第一質量4、第二質量2及減振裝置,第一質量4與發動機曲軸連接,第二質量2與離合器或者液力變矩器相連接輸出扭矩,第一質量4內設置的減振彈簧5、阻尼片8,第二質量2與第一質量4同軸連接,第二質量2上連接有彈簧撥盤7,彈簧撥盤7兩端裝在減振彈簧5內,在第一質量4較大半徑處設置8個第一質量空腔6,較小半徑處設置6個第一質量空腔6,并在上述空腔內填充可變形的阻尼材料6-1(如圖2所示);另在第二質量2上設置8個第二質量空腔3,在第二質量空腔3內填充可變形的阻尼材料3-1(如圖3所示)。
所述的第一質量空腔內阻尼材料重量約為第一質量重量的25%,第二質量空腔內阻尼材料重量約為第二質量重量的18%。
實施例2:
在第一質量4較大半徑處設置2個第一質量空腔6,另在第二質量2上設置2個第二質量空腔3,所述的第一質量空腔內阻尼材料重量約為第一質量重量的10%,第二質量空腔內阻尼材料重量約為第二質量重量的10%,其余同實施例1。
實施例3:
在第一質量4較大半徑處設置4個第一質量空腔6,較小半徑處設置4個第一質量空腔6;另在第二質量2上設置4個第二質量空腔3,所述的第一質量空腔內阻尼材料重量約為第一質量重量的20%,第二質量空腔內阻尼材料重量約為第二質量重量的15%,其余同實施例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桂林福達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桂林福達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114045.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