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磷酰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111809.0 | 申請日: | 2009-05-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555258A | 公開(公告)日: | 2009-10-14 |
| 發明(設計)人: | 趙玉芬;趙增祥;倪鋒;胡曉明;唐果 | 申請(專利權)人: | 廈門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7F9/22 | 分類號: | C07F9/22;C01B25/26 |
| 代理公司: | 廈門南強之路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馬應森 |
| 地址: | 361005福***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磷酰胺 化合物 合成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化合物,尤其是涉及一種磷酰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術
有關磷酰胺化合物已有一些相關的報道。
1)1956年,R.Klement等(R.Klement?and?G.Biberacher,Z.Anorg.Allg.Chem.,283, 246(1956))報道了磷酰氨鈉鹽加熱發生分子間聚合成二磷酰亞氨鈉鹽與三聚磷酰氨鈉鹽, 并對其性質進行了相關研究。
2)1958年,Von?Oscar?T.Quimby和Thomas?J.Flautt(O.T.Quimby?and?T.J.Flautt,Z. Anorg.Allg.Chem.,296,220(1958))曾報道關于三偏磷酸鈉氨解反應,在27℃,pH=12的水 溶液中快速氨解生成三聚磷酰胺,可以以二鋇鹽的沉淀分離得到。但是沒有得到磷酰胺類 化合物。
3)1964年,W.Feldmann和E.Thilo(W.Feldmann?and?E.Thilo.,Z.Anorg.Allg.Chem.,328, 113(1964))研究了氨基三聚磷酰胺反應的反應動力學,并合成了一系列的含有結晶水的氨 基三聚磷酰胺的各種金屬鹽,如:Ba2P3O9NH2、Ag4P3O9NH2、(NH4)2P3O9NH2、K4P3O9NH2、 Rb4P3O9NH2。該化合物在酸性條件下會分解回到反應物P3m,并未提到單磷酰胺的合成。
4)1984年,Makoto?Watanabe等(M.Watanabe,Y.Morii,and?S.Sato,Bull.Chem.Soc.Jpn., 57,2914(1984))從磷酰胺的鉀鹽出發合成了磷酰胺鈣鹽并對其熱穩定性進行了研究。加熱 磷酰胺鈣鹽主要生成P-N(H)-P或P-O-P兩種連接方式的產物。
5)1993年Atsushi?Takenaka等(Atsushi?Takenaka,Shoji?Yamanaka,and?Makoto?Hattori., Bull.Chem.Soc.Jpn.,1993,66,2762-2763),在-70℃的低溫下,將液氨加入到裝有三偏磷 酸鈉(P3m)的高壓釜中,然后用電爐加熱到135℃并保持24h。反應結束后樣品經2mol/L的 NaOH處理,并用乙醇和水重結晶,得到Na2PO3?NH2·6H2O,總產率大概為40%。該方法雖 然得到了單磷酰胺的鈉鹽,但操作起來比較麻煩,且產率也不是太高,不太適合實驗室制 備。
6)以上反應所用的都是氨水,后來Mitsutomo?Tsuhako等人將氨水換成了氨基酸 (Mitsutomo?Tsuhako;Akemi?Nakajima?etc.Bull.Chem.Soc.Jpn.,588),3092-8;1985)以及有 機胺三偏磷酸鈉與乙醇胺反應(Mitsutomo?Tsuhako;Chiyoko?Sueyoshi?etc.Bull.Chem.Soc. Jpn.,59(10),3091-5;1986),廣泛研究了不同類型的有機胺,反應溫度、反應時間以及反 應時溶液的pH值,并對反應的機理進行探討。發現當氨基與羥基同時存在時,氨基更容易 與P3m反應。主要得三聚磷酰胺(產率約60%~75%),并檢測到少量的單磷酰胺,但沒有 分離得到磷酰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廈門大學,未經廈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111809.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