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燈座及其背光模塊有效
| 申請號: | 200910111652.1 | 申請日: | 2009-05-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598308A | 公開(公告)日: | 2009-12-09 |
| 發明(設計)人: | 廖佳鴻;徐偉真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映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1V21/108 | 分類號: | F21V21/108;F21V17/00;F21S8/00;G02F1/13357;F21Y103/00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創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學俊 |
| 地址: | 350015福建***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燈座 及其 背光 模塊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構造簡單且組裝方便的燈座及其背光模塊。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新顯示技術被開發與應用。液晶顯示面板由于具有外型輕 薄、耗電量少以及無輻射污染等優點,因此被廣泛應用在桌上型計算機、筆記型計算機、個 人數字助理等攜帶式產品上,目前已成功取代傳統桌上型的陰極射線監視器(Cathode?Ray Tube,CRT)。但由于液晶電視及液晶屏幕中的液晶本身并不發光,因此,為達到顯示效果, 須給予液晶面板一光源裝置,如背光模塊。
現有背光模塊的結構如圖1所示。該背光模塊1包含一容納箱11、復數個燈管13以及 復數個光學膜片17。容納箱11用以容納和支撐復數個燈管13,其包含一底板111及位于底 板111的邊緣上側壁113。光學膜片17架設于燈管13與液晶面板(未顯示)間,借此由燈管 13所發出的光線經過光學膜片17時會產生散射而可得到具有均勻亮度分布的光源。
燈管13通常為一冷陰極熒光燈管(cold?cathode?fluorescent?lamp,CCFL)。燈管13位于容 納箱11中,其兩端嵌入在側壁113上的孔中。每個燈管13的兩側各具有一電極131,對電 極131施以電流時,燈管13即可發光。為傳送電力來驅動電極131,電極131連接于一導線 133的一端,而導線133的另一端彎曲至底板111下方,并與一驅動電路上逆變器(inverter) 的連接器(未顯示)結合。當驅動電路提供電流時,電流依序流經逆變器、導線133至電極 131,燈管13即可發光。但,由于電極131、導線133與逆變器連接器的連接均使用焊接的 方式,因此,存在成本高昂、組裝十分困難的缺點,且難以避免焊接部份脫落的問題。
因此,在美國專利US7,278,754中提出一種無需焊接而能固定燈管的裝置。其技術特征 為使用一公共電極,可共同連接各燈管的電極,且該共同電極具有導線可與逆變器的連接器 相連,因此可降低焊接費用。但,根據該發明的裝置,該共同電極與該逆變器的導線,仍是 經過焊接方式連接,因此還是具有容易松脫的問題,且組裝上較不易達成。
因此,仍需有一種組裝容易且能使逆變器直接連接而無須焊接的燈座系統。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燈座需經焊接且組裝不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 構簡單、組裝方便的燈座及其背光模塊。
本發明的燈座,包括一燈管支架和一絕緣長條,所述燈管支架包括燈管夾持部、支架連 接部以及逆變器連接部,所述支架連接部與燈管夾持部相連接,支架連接部與燈管夾持部之 間具有一第一凹槽,所述絕緣長條嵌入第一凹槽內。
本發明的背光模塊,包括一容納箱、復數個燈管、兩燈座組以及一逆變器,所述容納箱 包括一底板和復數個側壁,所述復數個側壁設于底板邊界上,且底板邊界上開有復數個開口, 所述各燈座組包括復數個穿設于復數個開口上的復數個燈管支架和一絕緣長條,所述各燈管 支架包括與各燈管相連接的燈管夾持部、支架連接部以及逆變器連接部,所述支架連接部與 燈管夾持部相連接,支架連接部與燈管夾持部之間具有一第一凹槽,所述絕緣長條嵌入第一 凹槽內,所述支架連接部與逆變器連接部之間具有一第二凹槽,所述逆變器嵌入第二凹槽中, 且與逆變器連接部接觸。
本發明的顯著特點是提供了一種簡易而有效的方式來固定燈管支架,以避免燈管晃動, 另外,更提供了較佳的絕緣環境,避免了燈管支架與逆變器結合處產生跳火問題的發生,并 具有組裝容易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的背光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中燈座結構的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中燈管支架結構的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中絕緣長條的上視圖。
圖5是本發明中絕緣長條的下視圖。
圖6是本發明中燈管支架與絕緣長條組合的下視圖。
圖7是本發明中燈管支架、絕緣長條與逆變器的組合示意圖。
圖8a與圖8b是本發明中背光模塊的上視圖與下視圖。
圖9a至圖9c是本發明中背光模塊的組裝步驟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映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未經華映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11165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構建和處理數據文件請求的方法
- 下一篇:燃料電池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