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城市路段交通流平均速度獲取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0910104711.2 | 申請日: | 2009-08-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650876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2-17 |
| 發明(設計)人: | 孫棣華;廖孝勇;劉衛寧;趙敏;宋偉;周舒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8G1/052 | 分類號: | G08G1/052;G01P1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趙榮之 |
| 地址: | 400044重***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城市 路段 通流 平均速度 獲取 方法 | ||
1.城市路段交通流平均速度獲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1)接收浮動車發回的GPS定位數據,過濾錯誤數據后,將GPS定位數據匹配到地理信息系統中,按路段進行分組;
2)判斷路段上浮動車的GPS數據量是否充分,若GPS數據量充分,則執行步驟3),若GPS數據量不充分,則執行步驟4);所述步驟2)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21)用最小覆蓋率方法計算所需的浮動車數量n;
22)將路段上浮動車數量n與GPS數據記錄量N作為特征參數,進行模糊化后,建立浮動車數量n與GPS數據記錄量N的隸屬函數曲線;
23)建立評價集與模糊后的特征參數的關系模式;
24)根據隸屬函數曲線與關系模式,得到特征參數與評價集之間的模糊隸屬矩陣;
25)根據模糊隸屬矩陣,獲得路段對各GPS數據量充分度的隸屬度;
26)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判斷GPS數據量是否充分;
3)對公交浮動車在車站區域內瞬時速度小于閾值的數據進行過濾,然后通過如下步驟獲得路段平均速度并存儲在存儲設備中:
31)對公交浮動車在車站區域內瞬時速度小于閾值的數據進行過濾;
32)獲得單車區間速度;
33)將單車區間速度加權平均,獲得多車區間速度;
34)將浮動車的多個瞬時速度加權融合,獲得多車瞬時速度;
35)將多車區間速度與多車瞬時速度加權融合,獲得路段平均速度并存儲在存儲設備中;
4)利用歷史數據和當前數據,獲得路段平均速度并存儲在存儲設備中;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41)利用歷史數據,通過指數平滑法獲得歷史平均速度;
42)判斷GPS數據量為欠充分還是不充分,若為不充分,則將歷史平均速度作為當前時段的路段平均速度,若為欠充分,則執行步驟43);
43)將浮動車的多個瞬時速度加權融合,獲得當前平均速度;
44)采用變形指數平滑法將歷史平均速度與當前平均速度融合,獲得路段平均速度并存儲在存儲設備中。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路段交通流平均速度獲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1)中,當車站區域前方附近有交通信號燈時,則按照信號燈綠信比過濾掉車站區域內瞬時速度小于閾值的數據。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路段交通流平均速度獲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2)中采用如下方法獲得單車區間速度:
若浮動車第一個位置數據Li,j(T1)和最后一個位置數據Li,j(Tz)落在路段i的端點Ns(i)和Ne(i)上,則單車區間速度通過式(1)進行計算:
其中,T1為浮動車在Li,j(T1)和Li,j(Tz)兩點之間的行駛時間,Ts為停站時間,L1是線性化后的區間路段長度,若車站在兩點之間,則r為1,若Li,j(T1)或Li,j(Tz)在車站內,r為0-1之間的隨機數,若無車站,則r為0;
若浮動車第一個位置數據Li,j(T1)和最后一個位置數據Li,j(Tz)均在路段i的端點Ns(i)和Ne(i)之間,則區間總長度被點Li,j(T1)和Li,j(Tz)分成l1、l2和l3三部分,對這3部分分別進行計算,處于Li,j(T1)和Li,j(Tz)之間的l2段的單車區間速度通過式(1)計算,計算時,式(1)中L1為線性化后L2段的長度;將估計時段中在l1和l3段上所有浮動車的瞬時速度作算術平均,得到l1和l3段的平均速度,以l1、l2和l3為權重加權融合得到單車區間速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大學,未經重慶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104711.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