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透水性水泥混凝土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099875.0 | 申請日: | 2009-06-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580364A | 公開(公告)日: | 2009-11-18 |
| 發明(設計)人: | 孫家瑛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 |
| 主分類號: | C04B28/00 | 分類號: | C04B28/00;C04B18/12 |
| 代理公司: | 寧波市鄞州甬致專利代理事務所 | 代理人: | 高 輝 |
| 地址: | 315100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透水性 水泥 混凝土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透水性水泥混凝土。
背景技術:
隨著能源的日益缺乏,一些可替代能源開始利用。煤矸石作為一種劣質煤目前越來越廣 泛地被加以利用,然而煤矸石燃燒后產生的爐渣作為固體廢棄物每年的排放量達數十萬噸以 上,如果能對這些固體廢棄物進行再生利用,在不降低性能的基礎上用于道路鋪設,不僅節 約成本,降低建筑垃圾清運和處理費用,還可減輕城市的垃圾污染。但是目前的煤矸石爐渣, 由于其來源雜、分類管理不規范和質量控制不嚴格等原因,只有少部分粉末狀的煤矸石爐渣 被用作水泥的活性參合劑,大部分的煤矸石爐渣只能用于基坑回填等低附加值的利用。同時 現在的透水性水泥混凝土采用的是天然集料,成本較高且不利于生態環境平衡。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以煤矸石爐渣作集料高附加值利用、成本較低及有利于生態環 境平衡的透水性混凝土。
為實現本發明目的,所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透水性水泥混凝土,它包括水泥、水、煤 矸石爐渣集料、無機膠結劑和合成纖維,各原料組分的重量配比為:水泥250~400kg/m3,水 為水泥的0.28~0.35倍,煤矸石爐渣1300~1800kg/m3,無機膠結材料25~40kg/m3,合成纖維 0~3.0kg/m3,所述的煤矸石爐渣的顆粒粒徑為5~12mm單一級配,壓碎值≤30%,所述的水 泥可為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標號不小于52.5;所述無機膠結材料可為硅灰、沸石 和偏高嶺土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所述合成纖維可為聚丙烯纖維、聚丙烯腈纖維和聚酯纖 維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長度為6mm~19mm。
作為進一步優選,所述各原料組分的重量配比可為:水泥280~380kg/m3,水為水泥的 0.28~0.35倍,煤矸石爐渣集料1350~1750kg/m3,無機膠結材料30~38kg/m3,合成纖維0~ 1.5kg/m3。
作為最優選,所述各原料組分的重量配比可為:水泥350kg/m3,水為水泥的0.3倍,煤 矸石爐渣1550kg/m3,無機膠結材料35kg/m3,合成纖維1.5kg/m3。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由于集料采用煤矸石爐渣集料替代天然集料,且篩選出來的煤 矸石爐渣有一定的強度,同時還具有比天然集料高的孔隙率和活性,所以制備的透水性水泥 混凝土可保證產品較好的質量。因此本發明以煤矸石爐渣作集料高附加值利用,成本較低, 并減少了對天然集料的開采,有利于生態環境平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實例說明,但本發明不限于以下具體實施實例(制作本發明采用的是 普通混凝土的拌制工藝):
實施例1:
一種透水性水泥混凝土,它包括水泥、水、煤矸石爐渣、無機膠結材料和合成纖維,各 原料組分的重量配合為:PI52.5硅酸鹽水泥350kg/m3,粒徑為6mm的單一級配、壓碎值為 25%的煤矸石爐渣集料1550kg/m3,用水量105kg/m3,合成纖維為長度為6mm的聚丙烯腈 纖維1.5kg/m3,無機膠合材料為沸石35kg/m3。
制作時,首先將煤矸石爐渣與合成纖維進行攪拌45s,然后加水泥、沸石與偏高嶺土組合 的無機膠結材料和水一起攪拌均勻即可。
制得的透水性水泥混凝土達到的技術指標為:透水率為15mm/s、28天抗壓強度為28Mpa、 抗折強度為4.8Mpa。
實施例2
一種透水性水泥混凝土,它包括水泥、水、煤矸石爐渣、無機膠結材料和合成纖維,各 原料組分的重量配合為:PI52.5R硅酸鹽水泥250kg/m3,粒徑8mm單一級配、壓碎值為22% 的煤矸石爐渣1650kg/m3,無機膠結材料為硅灰25kg/m3,用水量75kg/m3,合成纖維0kg/m3。
制作時,首先將煤矸石爐渣預拌15s,然后加水泥、硅灰和水一起攪拌均勻即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未經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099875.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