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紫云英子提取物的用途及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0910097721.8 | 申請日: | 2009-04-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530458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9-16 |
| 發明(設計)人: | 曾永篪;李軍;金圣煊;孫靜蕓 | 申請(專利權)人: | 杭州創新中藥標準化研究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K36/481 | 分類號: | A61K36/481;A61P13/12;A61K131/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懷禹 |
| 地址: | 310053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紫云英 提取物 用途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天然藥物技術,特別是涉及一種紫云英子提取物的用途及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腎為五臟之要器,先天之本,其作用是排出人體內的代謝產物,將代謝產物中的有用成分重新吸收回體內,再把產生的廢物——尿液由輸尿管、膀胱負責排出。同時,腎臟還是體內很重要的內分泌器官,負責制造促進造血的促紅素,活性維生素D3,還負責體內胰島素的分解。一旦腎功能受到損害,廢物在體內蓄積,則會對身體產生很大的危害。
目前我國腎臟病人已達9000萬人,其中,尿毒癥患者每年正以5%-10%的速度增長。據資料顯示,從2006年以來,慢性腎病已經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之后的第四大疾病殺手,從全世界的總體情況來看,慢性腎臟病的防治正面臨嚴峻的挑戰。而在慢性腎臟疾病中,腎病綜合征占了很大的比重[1]。
腎病綜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是腎內科的常見癥,多發癥!很多腎臟疾病臨床上均表現為腎病綜合征[2],它不是一獨立性疾病,而是由多種原因,包括慢性腎炎引起的腎小球疾病中的一組臨床癥候群。典型表現為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癥、水腫、高脂血癥。由于低蛋白血癥、高脂血癥和水腫都是大量蛋白尿的后果,因此,診斷的標準應以大量蛋白尿為主[3]。而大量蛋白尿是導致腎功能惡化的重要的獨立的危險因素,無論是原發性還是繼發性腎病綜合征,如果大量蛋白尿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將導致腎組織、特別是腎間質的進行性纖維化,腎功能進行性減退,而逐漸發展到終末期腎功能衰竭[1]。因此,其治療關鍵在于減少或消除蛋白尿[2]。
在其治療措施方面,腎上腺皮質激素是治療腎病綜合征的首選藥物,如潑尼松、潑尼松龍、地塞米松等,但長期服用該類藥物副作用很多,有時相當嚴重[3]。同時,部分患者存在激素依賴、激素抵抗、激素不耐受及反復發作等現象[1]。這一部分患者可試用細胞毒性藥物,如環磷酰胺和苯丁酸氮介,但此類藥物同樣毒副作用很大且對用藥后緩解又重新復發者多不主張進行第二次用藥,以免中毒[3]。此外,還可選用細胞免疫抑制劑——環孢霉素A,但此藥亦有嚴重的毒副作用,最嚴重的為肝、腎毒性,其腎毒性發生率在20%-40%,故不宜長期用此藥治療腎病綜合征,更不宜輕易將此藥作為首選藥物[3]。因上述各類藥物存在的局限性及嚴重的毒副作用,結合中醫中藥治療腎病綜合征已逐漸被人們所應用,但到目前,仍然沒有一種特異性的廣泛應用于腎病綜合征及降低尿蛋白的低毒高效藥物。
紫云英(Astragalus?sinicus?Linn.)為豆科黃耆屬植物,分布于長江流域各省區,長于山坡林下,溝邊及草地。藥用部位為全草及種子,具有清熱解毒、明目活血之功能[4]。紫云英子腎形或菱形,據文獻報道含有抗氧化作用的黃酮及其苷類物質[5],三萜苷類物質[6],天門冬氨酸及多糖等物質。但迄今為止,未見其現代藥理研究報告。
鑒于目前腎病綜合征臨床用藥的上述不利現狀,本發明利用阿霉素腎病模型大鼠對多種天然植物提取物進行了藥理實驗研究,觀察這些提取物對尿蛋白含量的影響,意外發現紫云英子提取物具有顯著降低尿蛋白,改善腎病綜合癥的藥理作用,效果與潑尼松相當,且無毒副作用。本發明內容國內外未見相關報道。
[1]袁發煥。難治性腎病綜合征[J]。重慶醫學,2008,37(8):786-788。
[2]金萍。腎病綜合癥治療藥物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泌尿系統分冊,2001,21(4):145-147。
[3]腎病綜合征。腎病醫學網,http://www.shenbing.org。
[4]《中國植物志》,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42(1):199。
[5]Yeom,SH;Kim,MK;Kim,HJ;Shim,JG;Lee,JH;Lee,MW.Phenoliccompounds?from?seeds?of?Astragalus?sinicus?and?their?antioxidativeactivities[J].Saengyak?Hakhoechi,2003,34(4):344-35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杭州創新中藥標準化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經杭州創新中藥標準化研究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097721.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