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2-氯乙基甲醚的合成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096735.8 | 申請日: | 2009-03-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503340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8-12 |
| 發明(設計)人: | 朱錦桃;姚國新;宋光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7C43/12 | 分類號: | C07C43/12;C07C41/22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韓介梅 |
| 地址: | 310018浙江省***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乙基 甲醚 合成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染料中間體的合成方法,更具體地說是一種2-氯乙基甲醚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術
2-氯乙基甲醚(英文名(2-chloroethyl?methyl?ether)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合成染料分散藍301的中間體(《化工時刊》,2000,(6),32-34),同時可作為基礎的有機合成試劑,在農藥、醫藥和有機合成等領域有著較為廣泛的作用。
關于2-氯乙基甲醚的合成,曾有相關的報道。Takeuchi?Hiroshi等(《JournalofPhysical?Organic?Chemistry》,1995,8(2),121-6)在X-型硅酸鹽的作用下,氯乙醇與溶解在苯中的重氮甲烷反應制得2-氯乙基甲醚。該方法的缺點是重氮甲烷高致爆性,難以規模化生產。
胡愛珠等(《化工時刊》,2000,(6),32-34)報道了以氯乙醇為原料,在適當的堿性水溶液環境下,通過滴加烷基化試劑硫酸二甲酯,發生選擇性單甲氧基化反應,制得2-氯代乙基甲醚。該方法的缺點是氯乙醇在堿性環境下易發生水解生成乙二醇或脫HCl生成環氧乙烷,從而使產率下降,而且硫酸二甲酯有劇毒,工業操作環境惡劣。
醇羥基轉變成為氯代烷經典的方法為醇與適當過量的氯化亞砜回流而得,但如果分子中同時有烷氧基存在時,因為氯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的氯化氫可能對該分子有破環作用,故往往有較為嚴重的副產物產生。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操作簡便,成本低,安全性好,收率較高,易于工業化生產的合成2-氯乙基甲醚的方法。
本發明的合成2-氯乙基甲醚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在裝有尾氣吸收裝置的容器中加入有機溶劑,同時加入N,N-二甲基苯胺類催化劑和乙二醇甲醚,冰浴攪拌下滴加二氯亞砜,N,N-二甲基苯胺類催化劑:乙二醇甲醚:二氯亞砜的摩爾比為0.005~0.15:1:0.5~3,室溫下攪拌1小時后,先升溫至30~40℃反應4小時,再于50-70℃下充分反應。反應完畢,將混合液倒入堿液中,調節混合液的PH在7~9之間,分出有機層,水層用有機溶劑萃取,合并有機層,合并后的有機層依次用堿液、蒸餾水洗滌,用干燥劑干燥,常壓下蒸餾或精餾。
本發明的反應方程式如下:
本發明合成方法中,有機溶劑用來稀釋反應體系,緩和氯化條件。所說的有機溶劑為正己烷、環戊烷、正庚烷、環己烷等飽和烷烴;也可以是石油醚、苯、甲苯、二甲苯等;還可以是鹵代烷如二氯甲烷、三氯甲烷、1,2-二氯乙烷、1,1,2-三氯乙烷等;又可以是極性大的溶劑如乙酸乙酯、甲酸乙酯、丙酸乙酯等酯類,丙酮或丁酮等酮類。
本發明合成方法中,所說的乙二醇甲醚可以是商品化的乙二醇甲醚,也可以是含有一些對主反應惰性的組分之乙二醇甲醚。
本發明合成方法中,所說的N,N-二甲基苯胺類催化劑為N,N-二甲基苯胺、N,N-二甲基對甲苯胺、N,N-二甲基間甲苯胺、N,N-二甲基鄰甲苯胺、N,N-二乙基苯胺、N,N-二乙基對甲苯胺、N,N-二乙基間甲苯胺、N,N-二乙基鄰甲苯胺、N,N-二異丙基苯胺或N,N-二丁基苯胺。
本發明合成方法中,優選N,N-二甲基苯胺類催化劑:乙二醇甲醚:二氯亞砜的摩爾比為0.015:1:1.1。
本發明與背景技術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文獻報道2-氯乙基甲醚的合成多以氯乙醇為原料,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以乙二醇甲醚為原料,經過氯化反應,可以方便經濟的得到2-氯乙基甲醚。本發明避免了氯乙醇在堿性條件下的水解,減少了對有毒溶劑的使用。同時乙二醇甲醚相比于氯乙醇更加廉價、易得。
2)本發明方法以N,N-二甲基苯胺類為催化劑,在較低的溫度之下有效地催化氯化反應,避免了副反應的發生。同時該類化合物往往比催化劑吡啶更加便宜。
3)本發明方法采用惰性溶劑以稀釋反應體系,緩和氯化條件,進一步地限制副反應。
4)本發明方法反應條件溫和,操作簡便,產品收率較高,有較好的工業化應用前景。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理工大學,未經浙江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096735.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