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自動排水型全密封光伏建筑一體化屋頂有效
| 申請號: | 200910095312.4 | 申請日: | 2009-01-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769048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7-07 |
| 發明(設計)人: | 張建均;蘇乘風;貝金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公元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D13/18 | 分類號: | E04D13/18;E04D13/04;H01L31/042 |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王官明 |
| 地址: | 318020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自動 排水 密封 建筑 一體化 屋頂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自動排水型全密封光伏建筑一體化屋頂,具體包括涉及太陽能電池板作為屋頂“瓦片”,各塊太陽能電池板之間通過防水功能的連接件相連,使整個屋頂既利用太陽能電池板發電,取得電能,又以各太陽能電池板連成防水屋頂代替瓦片,達到建筑光電一體化目的。
背景技術
采用太陽能電池片作為光學能源的使用越來越廣泛,現有技術將太陽能電池片安裝在上下玻璃層之間,并通過粘接固定制成太陽能電池板,再在太陽能電池板的邊緣安裝導線,收集電能,各太陽能電池板可安裝在屋頂或者窗戶上,如中國專利200720049079.2,該技術提供了一種單塊太陽能電池板的構造,如果要把太陽能電池板作為屋頂建筑材料,卻要解決各塊太陽能電池板之間有防水功能的連接問題,現有技術尚無先例。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對太陽能電池片固定制成太陽能電池板,各太陽能電池板經連接件互相連成整片并能防水,代替屋頂瓦片,集太陽能發電與建筑材料為一體的屋頂。
本發明自動排水型全密封光伏建筑一體化屋頂的技術方案是:包括太陽能電池片,與固定各塊太陽能電池片的上面板和下面板組成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電池板連接電源導線,其特征在于各塊太陽能電池板之間有防漏水的連接支架,連接支架制有排水槽,連接支架與屋頂架相固定。
本發明的自動排水型全密封光伏建筑一體化屋頂,首先把太陽能電池片用上面板和下面板進行固定,制成為太陽能電池板,每塊太陽能電池板都連接好電源線,收集電能,上述結構可采用各種已有技術,其主要特征是各塊太陽能電池板之間安有防漏水的連接支架,連接支架既把每塊太陽能電池板連接成整個屋頂(屋面),又托住太陽能電池板,所以太陽能電池板好比是屋頂上的瓦片,使它能發電,連接支架相當于椽,碰到下雨或者大霧,各塊太陽能電池板上的水流到連接處,所以連接支架必須制有排水槽(引水槽),排水槽開孔連接下水管,使整個技術方案得到完善,符合實用要求,實現了建筑光電一體化目的。
本發明的自動排水型全密封光伏建筑一體化屋頂,其所述的連接支架包括主體支架,所述的排水槽在主體支架的中間,排水槽的左右兩側各自設有連接邊,兩連接邊各自連接對稱的左、右側支架,左、右側支架的外側各自制有連接槽,連接槽各自連接太陽能電池板,屋頂架一般由多個方形鋼架連接而成,安裝于同一個方形鋼架內的連接支架采用該種連接結構,這種連接結構使雨水流到各個主體支架的排水槽中,從而實現防漏水。其所述的連接支架包括主體支架,所述的排水槽位于主體支架的中間,排水槽的左右兩側各自設有連接邊,其中一連接邊連接側支架,側支架的外側制有連接槽,連接槽連接太陽能電池板,另一連接邊與相鄰主體支架的一連接邊相接觸,其相接觸的兩個連接邊上安裝擋雨蓋板,安裝于相鄰兩個方形鋼架之間的連接支架采用該種連接結構,兩個主體支架之間由擋雨蓋板實現防漏水,雨水流到兩個主體支架的排水槽中。其所述的擋雨蓋板為“冂”型槽板或者“U”型槽板或者“人”字型槽板,以“冂”型、“U”型和“人”字型槽板作為擋雨蓋板構造簡單,加工容易,安裝方便,又起連接作用。其所述的擋雨蓋板與主體支架為一體成型。其所述的左、右側支架與上面板和下面板的連接處之間裝有密封層,可防止雨水從左、右側支架與下面板和下面板之間的連接縫隙中滲入。其所述的主體支架中制有加強孔,加強孔中安裝金屬桿,有了金屬桿,提高連接支架的機械強度,金屬桿可采用鋼管、鋁管、槽鋼等。其所述的左、右側支架與排水槽的對應側壁之間裝有密封條,對左、右側支架與排水槽的側壁進行防水。其所述的主體支架的一個連接邊制有與排水槽相通的下水孔,下水孔連接排水裝置,將雨水統一通過排水裝置進行排放,構造簡單。其所述的排水裝置包括與屋頂架固定的接水斗,接水斗的上口正對下水孔,接水斗的下口連接下水管,也可采用其它排水裝置。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安裝于兩個鋼架之間的連接支架的剖視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安裝于同一個鋼架內的連接支架的剖視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自動排水型全密封光伏建筑一體化屋頂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排水裝置示意圖;
圖5是太陽能電池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主體支架的立體示意圖;
圖7是右側支架的立體示意圖;
圖8是壓條的立體示意圖;
圖9是“冂”型擋雨蓋板的立體示意圖;
圖10是“U”型擋雨蓋板的立體示意圖;
圖11是“人”字型擋雨蓋板的立體示意圖;
圖12是加固型擋雨蓋板的立體示意圖;
圖13是屋頂架與主體支架的裝配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涉及自動排水型全密封光伏建筑一體化屋頂,如圖3所示,包括太陽能電池片,與固定各塊太陽能電池片的上面板和下面板組成太陽能電池板,太陽能電池板連接電源導線,其特征在于各塊太陽能電池板之間有防漏水的連接支架,連接支架制有排水槽,連接支架與屋頂架相固定。本技術方案首先把太陽能電池片用上面板和下面板進行固定,制成為太陽能電池板,每塊太陽能電池板都連接好電源線,收集電能,上述結構可采用各種已有技術,如圖5所示,太陽能電池片35通過上粘接層36連接上面板31,通過下粘接層37連接下面板32,上面板31和下面板32最好采用玻璃材料,其主要特征是各塊太陽能電池板之間安有防漏水的連接支架,連接支架既把每塊太陽能電池板連接成整個屋頂(屋面),又托住太陽能電池板,所以太陽能電池板好比是屋頂上的瓦片,使它能發電,連接支架相當于椽,碰到下雨或者大霧,各塊太陽能電池板上的水流到連接處,所以連接支架必須制有排水槽(引水槽),排水槽開孔連接下水管,使整個技術方案得到完善,符合實用要求,實現了建筑光電一體化目的。如圖1所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接支架包括主體支架5,所述的排水槽51在主體支架5的中間,排水槽51的左右兩側各自設有連接邊52、53,兩連接邊52、53各自連接對稱的左、右側支架54、55,左、右側支架54、55的外側各自制有連接槽541、551,連接槽541、551各自連接太陽能電池板3,主體支架如圖6所示,右側支架如圖7所示,屋頂架一般由多個方形鋼架連接而成,安裝于同一個方形鋼架內的連接支架采用該種連接結構,這種連接結構使雨水流到各個主體支架的排水槽中,在各個連接支架之間的上部有防漏水裝置,如擋雨蓋板。如圖2所示,其所述的連接支架包括主體支架5,所述的排水槽51位于主體支架5的中間,排水槽51的左右兩側各自設有連接邊52、53,其中一連接邊連接側支架,側支架的外側制有連接槽,連接槽連接太陽能電池板3,另一連接邊與相鄰主體支架的一連接邊相接觸,其相接觸的兩個連接邊上安裝擋雨蓋板6,安裝于相鄰兩個方形鋼架之間的連接支架采用該種連接結構,兩個主體支架之間由擋雨蓋板實現防漏水,雨水流到兩個主體支架的排水槽中。擋雨蓋板6構造的具體技術方案是很多的,可制成各種形狀,圖9所示的擋雨蓋板是“冂”型槽板,圖10所示的擋雨蓋板是“U”型槽板,圖11所示的擋雨蓋板是“人”字型槽板,當然還可制成其它形狀,如圖12所示,在“人”字型槽板的左右兩側增設固定板,可增加連接強度。如圖3所示,是一種人字形屋面,人字形屋面的尖頂處由擋雨蓋板相連接,并實現防水。其所述的擋雨蓋板6與主體支架5為一體成型。其所述的左、右側支架54、55與上面板31和下面板32的連接處之間裝有密封層8,可防止雨水從左、右側支架與下面板和下面板之間的連接縫隙中滲入。如圖1所示,其所述的主體支架5中制有加強孔56,加強孔56中安裝金屬桿57,有了金屬桿,提高連接支架的機械強度,金屬桿可采用鋼管、鋁管、槽鋼等。其所述的左、右側支架54、55與排水槽51的對應側壁之間裝有密封條9,對左、右側支架與排水槽的側壁進行防水。如圖4所示,其所述的主體支架5的一個連接邊制有與排水槽51相通的下水孔58,下水孔58連接排水裝置,將雨水統一通過排水裝置進行排放,構造簡單。其所述的排水裝置包括與屋頂架21固定的接水斗66,接水斗66的上口正對下水孔58,接水斗66的下口連接下水管67,也可采用其它排水裝置。在具體制造過程中,為了便于制造,可將左側支架和右側支架都進行分體制造,即分成主體和壓條10,壓條的結構如圖8所示,壓條的上部制成與主體連接槽的下部結構對稱,這樣便于安裝密封層8。另外,在裝配時,必須避免各個零件(特別是主體支架上的排水槽)的各個壁面出現緊固孔,否則雨水將從各個緊固孔中滲入到屋頂下,所以當采用緊固件固定左、右側支架與主體支架、金屬桿與主體支架時,如圖1、圖2所示,要防止緊固件穿出。圖13為屋頂架21與主體支架5的一種固定方式,在屋頂架21的斜下側焊接固定板22,固定板22通過緊固件與主體支架5相連接,并且固定板22還能托住主體支架5,防止主體支架下滑。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公元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浙江公元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09531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