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數字控制且級數可調的環形振蕩器有效
| 申請號: | 200910085707.6 | 申請日: | 2009-05-2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567678A | 公開(公告)日: | 2009-10-28 |
| 發明(設計)人: | 喬飛;彭錦;楊華中 | 申請(專利權)人: | 清華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3K3/86 | 分類號: | H03K3/86;H03L7/099 |
| 代理公司: | 北京眾合誠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 琨 |
| 地址: | 100084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數字控制 級數 可調 環形 振蕩器 | ||
1.數字控制且級數可調的環形振蕩器,其特征在于,
由6個延時單元(D1~D6)、10個傳輸門(TG1~TG10)和一個控制電路共同組成,其中:
第一延時單元(D1)、第二延時單元(D2)、第四延時單元(D4)、第五延時單元(D5)共4個延時單元組成4級環形振蕩器,其工作時其余各級環形振蕩器斷開;
所述第一延時單元(D1)、所述第二延時單元(D2)、所述第四延時單元(D4)、所述第五延時單元(D5)、以及第三延時單元(D3)共5個延時單元組成5級環形振蕩器,其工作時其余各級環形振蕩器斷開;
所述第一到第五延時單元(D1~D5)、以及第六延時單元(D6)共6個延時單元組成6級環形振蕩器,其工作時其余各級環形振蕩器斷開;
所述10個傳輸門(TG1~TG10)分別控制所述各延時單元的接入與隔離;
所述控制電路控制傳輸門的通斷;
所述各個延時單元(D)均含有:5個PMOS管(MP1~MP5)和4個NMOS管(MN1~MN4),其中:
第一PMOS管(MP1),柵極接控制電壓(VC),源級接電源電壓(VDD),
第三PMOS管(MP3)和第四PMOS管(MP4),源級互連后接所述第一PMOS管(MP1)的源級,而所述第三PMOS管(MP3)的柵極接所述第四PMOS管(MP4)的漏級,所述第四PMOS管(MP4)的柵極接所述第三PMOS管(MP3)的漏級,
第二PMOS管(MP2)和第五PMOS管(MP5),所述第二PMOS管(MP2)的柵極和本身的漏級相連后再與所述第三PMOS管(MP3)的漏級互連,構成第一輸出端(OUT1),所述第五PMOS管(MP5)的柵極和本身的漏級相連后再與所述第四PMOS管(MP4)的漏級互連,構成第二輸出端(OUT2),所述第二PMOS管(MP2)和所述第五PMOS管(MP5)兩者的源級相連后再與所述第一PMOS管(MP1)的漏級相連,
第一NMOS管(MN1),柵極接所述第一輸出端(OUT1),漏級接所述第二輸出端(OUT2),而源級接地,
第二NMOS管(MN2),柵極接所述第二輸出端(OUT2),漏級接所述第一輸出端(OUT1),而源級接地,
第三NMOS管(MN3),柵極接第一輸入端(IN1),漏級接所述第一輸出端(OUT1),而源級接地,
第四NMOS管(MN4),柵極接第二輸入端(IN2),漏級接所述第二輸出端(OUT2),而源級接地,
所述各個傳輸門(TG),各由一個PMOS管和一個NMOS管組成,所述PMOS管的柵極為第一數字電壓控制信號輸入端,簡稱第一控制端,下同;襯底接所述電源電壓(VDD),所述NMOS管的柵極接第二數字電壓控制信號輸入端,簡稱第二控制端,下同;襯底接地,所述PMOS管的源級和所述NMOS管的漏級相連后構成所述傳輸門(TG)的輸入端,而所述PMOS管的漏級和所述NMOS管的源級相連后構成所述傳輸門(TG)的輸出端(OUT),
所述6個延時單元(D1~D6)和所述10個傳輸門(TG1~TG10)按下述方式連接并接入6個用高低電位表示的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1~VCO6)后構成所述的數字控制且級數可調的環形振蕩器,
所述第一傳輸門(TG1),其所述第一控制端為所述第二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2)的輸入端;所述第二控制端為所述第一數字電壓信號(VCO1)輸入端;所述第一傳輸門(TG1)的輸入端(IN1)同時連接到所述第七傳輸門(TG7)的輸出端(OUT7),第九傳輸門(TG9)的輸出端(OUT9)、以及所述第五延時單元(D5)的第一輸入端(IN1)、所述第一傳輸門(TG1)的輸出端同時連接到所述第二延時單元(D2)的第二輸出端(OUT2)以及所述第三傳輸門(TG3)的輸出端(OUT3),
所述第二傳輸門(TG2),其第一控制端為所述第二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2)輸入端,所述第二控制端為所述第一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1)輸入端,所述第二傳輸門(TG2)的輸入端(IN2),同時連接到所述第二延時單元(D2)的第一輸出端(OUT1),以及所述第四傳輸門(TG4)的輸出端,所述第二傳輸門(TG2)的輸出端(OUT2)同時連接到所述第五延時單元(D5)的第二輸入端(IN2)、以及所述第十傳輸門的輸出端和所述第八傳輸門的輸出端,
所述第三傳輸門(TG3),其所述第一控制端為所述第一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1)輸入端,所述第二控制端為所述第二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2)輸入端,所述第三傳輸門(TG3)的輸入端(IN3)與所述第三延時單元(D3)的第一輸入端(IN1)相連,
所述第四傳輸門(TG4),其所述第一控制端為所述第一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1)的輸入端,所述第二控制端為所述第二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2)的輸入端,所述第四傳輸門(TG4)的輸入端(IN4)與所述第三延時單元(D3)的第二輸入端(IN2)相連,
所述第五傳輸門(TG5),其所述第一控制端為所述第四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4)輸入端,第二控制端為所述第三數字信號電壓控制信號(VCO3)輸入端,所述第五傳輸門(TG5)的輸入端(IN5)同時連接到所述第三延時單元(D3)的第一輸出端(OUT1)、以及所述第八傳輸門(TG8)的輸入端(IN8),所述第五傳輸門(TG5)的輸出端連接到所述第六延時單元(D6)的第二輸入端(IN2),
所述第六傳輸門(TG6),其所述第一控制端為所述第四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4)輸入端,所述第二控制端為所述第三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3)輸入端,所述第六傳輸門(TG6)的輸入端(IN6)與所述第六延時單元(D6)的第一輸入端(IN1)相連,所述第六傳輸門(TG6)的輸出端(OUT6)同時連接到所述第七傳輸門(TG7)的輸入端(IN7)、以及所述第三延時單元(D3)的第二輸出端(OUT2),
所述第七傳輸門(TG7),其所述第一控制端為所述第六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6)輸入端,所述第七傳輸門(TG7)的第二控制端為所述第五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5)輸入端,
所述第八傳輸門(TG8),其所述第一控制端為所述第六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6)輸入端,所述第八傳輸門(TG8)的第二控制端為所述第五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5)輸入端,
所述第九傳輸門(TG9),其所述第一控制端為所述第四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4)輸入端,所述第九傳輸門(TG9)的第二控制端為所述第三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3)輸入端,所述第九傳輸門(TG9)的輸入端(IN9)與所述第六延時單元(D6)的第二輸出端(OUT2)相連,
所述第十傳輸門(TG10),其所述第一控制端為所述第四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4)的輸入端,所述第十傳輸門(TG10)的第二控制端為所述第三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3)的輸入端,所述第十傳輸門(TG10)的輸入端(IN10)與所述第六延時單元(D6)的第一輸出端(OUT1)相連,
所述第一延時單元(D1),其第一輸出端(OUT1)與所述第二延時單元(D2)的第二輸入端(IN2)相連,該第一延時單元(D1)的第二輸出端(OUT2)與所述第二延時單元(D2)的第一輸入端(IN1)相連,該第一延時單元(D1)的第一輸入端(IN1)與所述第四延時單元(D4)的第一輸出端(OUT1)相連,該第一延時單元(D1)的第二輸入端(IN2)與所述第四延時單元(D4)的第二輸出端(OUT2)相連,
所述第四延時單元(D4),其第一輸入端(IN1)與所述第五延時單元(D5)的第二輸出端(OUT2)相連,該第四延時單元(D4)的第二輸入端與所述第五延時單元(D5)的第一輸出端(OUT1)相連,
設定:兩位輸入控制字的高位表示所述控制電路第一輸入端(VC1),低位表示所述控制電路第二輸入端(VC2),
則所述控制字為“00”或“01”時,只有第一傳輸門和第二傳輸門導通,其它所述傳輸門關斷,四級環形振蕩器工作,
所述控制字為“11”時,只有第三傳輸門、第四傳輸門、第七傳輸門和第八傳輸門導通,其它所述傳輸門關斷,五級環形振蕩器工作,
所述控制字為“10”時,只有第三傳輸門、第四傳輸門、第五傳輸門、第六傳輸門、第九傳輸門和第十傳輸門導通,其它所述傳輸門關斷,六級環形振蕩器工作,
所述三個不同級數的環形振蕩器,其各級共同的各個延時單元的輸出都可作為各級環形振蕩器的輸出;
所述控制電路含有:四個反相器(I1、I2、I3、I4),兩個與非門(N1、N2),其中:
第一輸入端的輸入電壓(VC1)分為三路輸入:第一路所述第一輸入端的輸入電壓(VC1)直接構成所述第一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1),第二路所述第一輸入端的輸入電壓(VC1)經所述第一反相器(I1)后構成所述第二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2),第三路所述第一輸入端的輸入電壓(VC1)分別構成所述第一與非門(N1)的和第二與非門(N2)的第一輸入信號,
第二輸入端的輸入電壓(VC2)分為兩路輸入,第一路所述第二輸入端的輸入電壓(VC2)經所述第二反相器(I2)后構成所述第一與非門(N1)的第二輸入信號,該第一與非門(N1)的輸出在直接構成所述第三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3)的同時,又經所述第三反相器(I3)輸出所述第四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4),所述第二輸入端的輸入電壓(VC2)同時又作為所述第二與非門(N2)的第二輸入信號輸入到該第二與非門(N2),所述第二與非門(N2)的輸出在直接構成所述第五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5)的同時,又經所述第四反相器(I4)得到所述第六數字電壓控制信號(VCO6)。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清華大學,未經清華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085707.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