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用于制備高反應活性聚異丁烯的引發(fā)體系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0910076984.0 | 申請日: | 2009-01-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781377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7-21 |
| 發(fā)明(設計)人: | 吳一弦;張來寶;周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化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8F110/10 | 分類號: | C08F110/10;C08F4/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何清清 |
| 地址: | 100029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制備 反應 活性 聚異丁烯 引發(fā) 體系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制備高反應活性聚異丁烯的引發(fā)體系,特別是涉及含有三氟化硼(BF3)和含氧有機化合物配體組成的引發(fā)體系,可用于液相純異丁烯、異丁烯惰性溶劑混合液或含異丁烯的輕C4餾分中異丁烯進行陽離子聚合,合成出數(shù)均分子量為500~5000、大分子鏈末端α-雙鍵含量可達90mol%以上的高反應活性聚異丁烯。
背景技術
聚異丁烯分子鏈中的末端α-雙鍵含量是反應活性聚異丁烯產品中最重要的質量標準之一,通常末端α-雙鍵含量大于70mol%時,稱之為高反應活性聚異丁烯。目前,工業(yè)上用于制備高反應活性聚異丁烯的引發(fā)體系是含有三氟化硼與配體組成的絡合物引發(fā)體系,其中配體的選擇及用量可顯著改變所制備的絡合物引發(fā)體系的性質,從而影響到對異丁烯聚合的選擇性、原料的適應性及最終產物的質量。德國BASF公司在US-A5,286,823公開了使用三氟化硼和3~20個碳原子的仲醇和/或2~20個碳原子的醚絡合催化劑引發(fā)異丁烯陽離子聚合制備高反應活性聚異丁烯的方法,其中BF3與配體的摩爾比為0.5~0.9。CN1176124中公開了使用1~10個碳原子的醇(甲醇、乙醇、丙醇、丁醇等)與苯基烷基醚為絡合試劑和BF3共同組成絡合物催化劑,引發(fā)異丁烯在惰性烷烴溶劑中聚合來制備端雙鍵含量高于90mol%的高反應活性聚異丁烯,其中BF3與絡合試劑的摩爾比為0.5~0.8。該工藝由于采用高純異丁烯單體和惰性溶劑作為聚合原料,原料適用范圍窄,卻又增加了生產工序和生產成本。EP?671,419公開了采用含有異丁烯和5%以上1-丁烯的混合C4餾分作為原料合成反應活性聚異丁烯的方法,該方法在聚合發(fā)生前,必須將混合C4餾分進行氫化異構化處理使得原?料中的1-丁烯含量比初始料至少低20%。只有經過處理后的混合C4餾分在BF3與水、醇、叔醚或羧酸配合的引發(fā)體系作用下發(fā)生陽離子聚合,才能制備出末端α-雙鍵含量高于65%的反應活性聚異丁烯。氫化異構化處理過程增加了工藝流程復雜性,提高了工業(yè)生產成本。CN1323841公開了一種含有BF3和含有羰基或/和酯基結構的配體的引發(fā)體系,該體系可引發(fā)含異丁烯的混合輕C4餾分陽離子聚合制備末端α-雙鍵含量高于50mol%的反應活性聚異丁烯。但是,由于該引發(fā)體系僅以含有羰基或/和酯基結構的化合物作為配體,對反離子的空間位阻調節(jié)作用有限,因而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聚合物鏈端基α-雙鍵含量。CN1742026公開了一種制備末端α-雙鍵含量高于75mol%的高反應活性聚異丁烯的方法,該方法使用的三氟化硼絡合物催化劑為如下組成:(BF3)?a·L1b·L2c·L3d,其中L1是“啟動劑”,選自水、C1~C5鏈的烷基伯醇和/或C3~C5鏈烷基仲醇;L2是“調節(jié)劑”,是至少一種醛和/或酮;L3是“增溶劑”,有至少5個碳原子的醚、有至少6個碳原子的仲鏈烷醇、伯鏈烷醇和/或叔鏈烷醇。L1和L2的特定組合影響三氟化硼的聚合活性,使聚合產生低分子量的聚異丁烯和三氟化硼的異構化活性降低。在該引發(fā)體系中,由于采用的小分子直鏈或支鏈的醇化合物L1與BF3形成的絡合物在原料中溶解性較差,因此必須加入L3來提高該絡合物催化劑的溶解性,增加催化劑絡合物在原料中的溶解度,由此增加了該引發(fā)體系與制備工藝的復雜性以及原料成本。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用于制備高反應活性聚異丁烯的引發(fā)體系,可獲得在原料中溶解性好的均相引發(fā)體系,不需加入增溶劑,并且對異丁烯聚合具有較高的選擇性和對原料適應性,對于混合C4餾分中異丁烯聚合時無需對原料進行預先的氫化異構化處理,可制備出末端α-雙鍵含量大于75mol%甚至大于90mol%?的高反應活性聚異丁烯,降低了工業(yè)成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化工大學,未經北京化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076984.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