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離心沉降混合式除污器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071207.7 | 申請日: | 2009-01-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480636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7-15 |
| 發明(設計)人: | 趙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B04C5/10 | 分類號: | B04C5/10;B04C5/081;B04C5/04 |
| 代理公司: | 哈爾濱市松花江專利商標事務所 | 代理人: | 劉同恩 |
| 地址: | 150001黑龍江***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離心 沉降 混合式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除污器。
背景技術
供熱管網水中雜質主要是鑄鐵散熱器內鑄造散熱器工藝使用的型砂,鑄鐵散熱器的型砂在管網運行中脫落進入管網,由于在除污器中沒有被有效去除,又被帶入鍋爐中并沉積在鍋爐的管壁上,導致鍋爐受熱不均,甚至引起鍋爐爆管,因此除去管網中的雜質對鍋爐的安全經濟運行是十分必要的。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中國專利申請號為90221371.7、公告號為CN2096419U、公告日為1992年2月19日、名稱為“旋流除污器”的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除污器,該除污器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以下缺點:除污效率低,對于顆粒小的雜質難以達到去除的效果。旋流式除污器都是利用旋流分離的原理,對于粒徑小的雜質除污效果不能達到要求,原因在于型砂的直徑小、密度低,粒徑一般在0.075~1mm之間,粒徑小的固體雜質和流體的密度接近,由于液體流速過高,所以又被帶回到系統中。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解決現有除污器除污效率低,對于顆粒小的雜質難以去除的問題,提供一種離心沉降混合式除污器。本發明由出水管、外筒、內筒、污物排出管和進水管組成,污物排出管與外筒的下端相連通,出水管與外筒的頂部相連通,內筒設置在外筒內,內筒與外筒同軸,內筒的上端與外筒的頂蓋內壁固定連接,內筒的筒壁上開有通孔,內筒的內部空間為旋流區,內筒與外筒之間的空間為沉降區,進水管的一端與內筒的上端側壁相連接,進水管切向進入內筒且與內筒內部的旋流區相連通。
本發明在錐形旋流式除污器的基礎上,在外筒的腔體內加入了一個筒壁上開孔的內筒,把整個流場分為兩個區域,即內筒內部的旋流區和外筒與內筒之間的沉降區,進入除污器內部的流體在旋流區內旋流分離,雜質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由旋流區通過內筒壁上的孔進入沉降區,在沉降區內流體的速度下降,雜質依靠自身的重力自然沉降。這樣,粒徑小的(粒徑在0.075~1mm之間)的固體雜質進入沉降區通過低速沉降被分離,從而提高了除污效率,與現有技術相比,粒徑小的固體雜質的去除率比現有技術高30~50%。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具體實施方式:(參見圖1和圖2)本實施方式由出水管1、外筒2、內筒3、污物排出管4和進水管5組成,污物排出管4與外筒2的下端相連通,出水管1與外筒2的頂部相連通,內筒3設置在外筒2內,內筒3與外筒2同軸,內筒3的上端與外筒2的頂蓋內壁固定連接,內筒3的筒壁上開有通孔6,內筒3的內部空間為旋流區7,內筒3與外筒2之間的空間為沉降區8,進水管5的一端與內筒3的上端側壁相連接,進水管5切向進入內同3且與內筒3內部的旋流區7相連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哈爾濱工業大學,未經哈爾濱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071207.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