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防治紋枯病的復合殺菌劑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064662.4 | 申請日: | 2009-04-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536693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9-23 |
| 發明(設計)人: | 徐瑞富;孔凡彬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南科技學院 |
| 主分類號: | A01N47/14 | 分類號: | A01N47/14;A01N43/653;A01N43/16;A01N41/08;A01P3/00 |
| 代理公司: | 新鄉市平原專利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毋致善 |
| 地址: | 453403河南省***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防治 紋枯病 復合 殺菌劑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農藥,特別是一種防治紋枯病的復合殺菌劑。
背景技術:
紋枯病是我國禾本科作物上的重要土壤傳染病害,紋枯病菌主要隨作物秸稈還田進入土壤中越冬和越夏。近年來,隨著我國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技術,使得土壤帶菌量越來越大,病害越來越重,勢必會對小麥、玉米的生產造成嚴重威脅。據我們2006年、2007年在河南省新鄉市新鄉縣、獲嘉縣設點試驗調查,結果表明:隨著秸稈還田量、還田年限的增加病害加重,以小麥、玉米秸稈全還田和不還田為例,2007年不還田的小麥病株率為12%,還田者為15%;玉米不還田者為11%,還田者為16%。2008年調查,不還田者小麥病株率為10.5%,還田者為13.4%;玉米不還田者為12.2%,還田者為17.6%。目前,國內尚沒有專門用于防治小麥、玉米紋枯病的藥劑,較少的幾種藥劑也主要是對水稻紋枯病,同時兼治小麥、玉米紋枯病,在小麥上也主要是早期使用,小麥、玉米拔節后一般不再使用,植株變大后,使用不便,用藥量加大,成本增加。但小麥紋枯病的發生盛期恰恰在4月份,正是施藥時期,卻無法施藥,嚴重影響了小麥的產量,輕者極易倒伏,重者造成死株。玉米紋枯病目前基本處于不防狀態,由于栽植較稀、植株較大,著藥困難,防治效果差,華北地區玉米紋枯病到8月份普遍較重,嚴重地塊死株率可達10%左右。目前應用的藥劑有,例如: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演初發明的井岡霉素主要是防治水稻紋枯病,發明已有十多年;2001年南京第一農藥廠吳進才發明的20%紋枯凈水劑在我國廣大水稻種植區得到了大面積使用,小麥、玉米紋枯病的防治也有使用的。這些藥劑在小麥、玉米中后期用于防治紋枯病,用藥量大,效果較差,難以推廣應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對小麥和玉米的紋枯病防治效果好的防治紋枯病的復合殺菌劑。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防治紋枯病的復合殺菌劑,包括有井崗霉素和助劑,其特征在于:各組份及其重量比為:井崗霉素25-30份、烯唑醇15-20份、代森錳烯45-50份和乙蒜素4-6份。本發明與現有技術比較具有對小麥和玉米紋枯病防治效果好的顯著優點。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防治紋枯病的復合殺菌劑的組成及其重量份比為:井崗霉素25-30份,烯唑醇15-20份,代森錳鋅45-50份,乙蒜素4-6份。本發明防治紋枯病的復合殺菌劑采用常規的生產工藝制作,即按上述各組份的重量比將井崗霉素、烯唑醇、代森錳鋅、乙蒜素與常規用的分散劑、潤濕劑、黏著劑、滲透劑、惰性材料高嶺土等助劑放入LDH混合機進行混合和初粉碎使之達到200目以上的初混料粉后經LWJ超微氣流粉碎機金星粉碎,達到450目后,即制成本發明的防治紋枯病的復合殺菌劑。
本發明的防治紋枯病的復合殺菌劑主要用于小麥和玉米紋枯病。用藥時間:小麥、玉米生長中后期紋枯病的防治。用法及用量:每畝30克,兌水25-30kg,對小麥或玉米莖桿噴霧2-3次,10-15天一次。
表1?第二次用藥后10天對小麥紋枯病的相對防治效果(2007年)
表2?第二次用藥后10天對玉米紋枯病的相對防治效果(2007年)
表3?第二次用藥后10天對小麥病紋枯病的相對防治效果(2008年)
表4?第二次用藥后10天對玉米紋枯病的相對防治效果(2008年)
本發明的復合殺菌劑經上述實驗證明,其殺紋枯病效果顯著。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南科技學院,未經河南科技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06466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奶豬營養套餐配合飼料
- 下一篇:夜光花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