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有機疊氮化合物的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0910059516.2 | 申請日: | 2009-06-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906007A | 公開(公告)日: | 2010-12-08 |
| 發明(設計)人: | 邵華武;曾鴻耀;李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7B43/00 | 分類號: | C07B43/00;C07C247/10;C07C247/04;C07C247/24;C07C255/67;C07C253/30;C07D209/48;C07H13/06;C07H5/04;B01J31/06 |
| 代理公司: | 成都賽恩斯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51212 | 代理人: | 肖國華 |
| 地址: | 610041 ***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有機 氮化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有機化學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聚乙二醇(PEG)催化鹵化物制備疊氮化合物的方法。
背景技術
疊氮化合物是一類重要的中間體,該類化合物因具有很好的反應活性,常用來合成胺類化合物以及雜環化合物等;同時有些疊氮化合物本身就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而被作為藥物使用,例如:抗艾滋病的藥物ATZ(3’-疊氮-3-脫氧胸苷)等。
疊氮化合物的合成有多種方法,如:由鹵化物制取;從醇和環氧化合物制取;也可由芳香胺通過疊氮化來制取等[合成化學,1995,3,29-35]。但常用的方法為:將價廉易得的無機疊氮化合物MN3(M=Li、Na、K等)與鹵代烴在不同的有機溶劑中反應制得。
扈艷紅等報道了用芐氯和取代芐氯為原料與疊氮化鈉在苯和二甲基甲酰胺的混合溶劑中,加熱到70~75℃后反應3~5小時,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取代的芐基疊氮化合物[(a)有機化學,2004,24,1228-1232;(b)化學試劑,2005,27,39-40]。
R=H,CH3,CN,F,C6H4CH2Cl,C6H4CH2N3
Koziara,A.也報道采用同樣的條件用溴代烴與疊氮化鈉在苯和DMF的混合溶劑中回流反應制得疊氮化合物[Synthesis?1992,1063]。
R=Bu,n-C6H13,Ph(CH2)2,Ph(CH2)3,CH2=CHCH2,CHCCH2,PhCH=CHCH2
還有是以二甲亞砜(DMSO)為溶劑,鹵代烴與疊氮化鈉反應得到疊氮化合物。然而,對于α-溴代苯乙酮,該方法得到的卻是復雜混合物[(a)Synthesis?1997,413-414;(b)Chem.Biol.Drug.Des.2008,72,189-196]。
R=n-C8H17,Bn,PhCH=CHCH2,Ph(CH2)3,cHex,et?al
再有是通過改變疊氮化試劑的形式,將離子交換樹脂Amberlite?IR-400吸附的疊氮季銨鹽代替傳統的無機疊氮鹽,用乙腈或二氯甲烷作溶劑,然后再與鹵代烴反應合成疊氮化合物[Angew.Chem.Int.Ed.Engl.1986,25,478-479]。
相轉移催化劑(PTC)用于催化疊氮化反應,亦能得到疊氮化合物[Tetrahedron?Lett.1998,39,2915-2918]。
另外,離子液體(ionic?liquid)也可以作為催化劑和溶劑催化鹵代烴的疊氮化反應[(a)Tetrahedron.2003,59,789-794;(b)J.Org.Chem.2003,68,6710-6715.(c)Chin.Chem.Lett.2003,14,239-242]。
在水相中利用微波進行鹵代烴的疊氮化反應,此方法避免了使用環境有害且易揮發的有機溶劑,提高了反應活性,同時縮短了反應時間[J.Org.Chem.2006,71,6697-6700]。
X=Br,Cl,I,OTs;M=K,Na;Nu=N3,SCN,SO2R′
超聲代替傳統的相轉移催化劑催化非均相疊氮化反應,或添加催化量的表面活性劑柱狀粘土,也能夠進一步促進疊氮化反應的進行[J.Mol.Catal.A:Chem.1999,149,153-16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未經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059516.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氣體計量監測裝置和監測方法
- 下一篇:一種復合材料相分散均勻性的表征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