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級聯結構的LiNbO3波導電光模數轉換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058881.1 | 申請日: | 2009-04-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630106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1-20 |
| 發明(設計)人: | 劉永;周曉麗;張謙述;張尚劍;段嬪香;楊亞培;戴基智;劉永智;李和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電子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2F7/00 | 分類號: | G02F7/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610054四川***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級聯 結構 linbo sub 波導 電光 轉換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光電子技術領域和集成光波導器件領域,他特別涉及到級聯結構的LiNbO3波導電光模數轉換方法的研究。
背景技術
模數轉換器(ADC)是一種將模擬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的器件。模數轉換過程一般分為取樣、保持、量化、編碼四個步驟。采樣速率和分辨率是衡量模數轉換器(ADC)的性能兩個最重要的參數。
一般衡量模數轉換器(ADC)的性能主要是由采樣速率和分辨率這兩個最重要的參數決定的。采樣速率主要由A/D轉換器的采樣時間決定,常用單位是KS/s和MS/s。分辯率又稱精度,通常以數字信號的位數來表示,位數越高分辨率越大。模數轉換器作為連接模擬與數字世界的橋梁,在高速信號處理領域,尤其是在寬帶雷達、電子偵探、電子對抗、核武器監控、擴頻通信等信息處理系統中都要求達到GS/s以上高轉換速率和高比特的轉換精度。
現在,模數轉換器從技術上可以分為三種,即電子半導體模數轉換器、超導材料模數轉換器和光學模數轉換器。超導材料模數轉換器對環境要求高,需要超低溫工作環境,因此使用范圍受到限制。對于目前廣泛使用的電子模數轉換器,由于載流子遷移率有限,因而難以獲得數十GS/s的采樣速率和高的有效精度。近年來的高速的電子ADC產品,其性能均低于10GS/s,10bits(見文獻R.H.Walden,Analog-to-digital?converter?survey?and?analysis,J.Select.Areas?Commun.,Vol.17,539-550(1999)),很難滿足微波信號數字化的電子要求,成為限制高速信號處理領域的瓶頸。因此,要實現對高速信號的模數轉換,就必須尋求新的突破。
基于上述理由,引入了光學模數轉換技術以及如今的光電混合方式的模數轉換技術。光電模數轉換器一般分為光時分復用ADC、光波分復用ADC、時域展寬電光ADC以及相位編碼ADC。
光時分復用ADC,利用光時分復用OTDM技術使不同時序的采樣光脈沖解復用,分別進入平行的多個量化通道,每個量化通道中用一個低速的電ADC進行模數轉換,這樣既可以降低對電ADC的要求同時也保證了高的量化精度。2001年P.Joudawl?ki?s及J.C.Twi?chell采用此方法,應用8個63MS/s,14bits的電ADC獲得總體505MS/s,8.2bits的效果。(見文獻Paul.W.Juodawlkis,J.C.Twichell,etc.Optically?sampled?analog-to-digital?converter?J.IEEE?Transactionson?microwave?theory?and?techniques,2001,vol.49(10):1840-1852)
光波分復用ADC,利用波分復用OWDM技術,其思路同光時分復用ADC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將N個波長的采樣光脈沖安排在不同的時序上,被調制的光脈沖序列經光波分解復用后分成N路波長通道,再經過電檢測、量化輸出。1999年A.S.Bhushan及F.Coppinge等人采用寬光譜光源及光線色散來產生連續的光載波,經過RF信號調制后用帶有延時反饋AWG選出N個不同波長的已采樣光脈沖安排在不同時序和不同的通道中,構成了波分復用電光ADC(見文獻A.S.Bhushan,F.Coppinger?and?B.jalali.Nondispersive?wavelength-division?sampling?J.optics?letters,1999,vol.24,(11):738-740)
脈沖時域展寬ADC,針對高頻率模擬信號,在信號調制到采樣光脈沖上后,利用色散元件將光脈沖在時域上展寬,然后利用OTDM或者OWDM技術量化。這樣可以降低對電ADC采樣速率的要求,使整個系統的采樣頻率提高N倍。1998年A.S.Bhushan及F.Coppinger等人利用此技術結合波分復用使電光ADC采樣速率進一步提高到150GS/s。(見文獻A.S.Bhushan,F.Coppinger?and?B.jalali.150G?samples/s?wavelength?division?sampler?with?time-stretched?output?J.Electron.Lett,1998,vol.34,(5):474-47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電子科技大學,未經電子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05888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一種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復相熱障涂層材料
- 無鉛[(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納米管及其制備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種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復合膜及其制備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熒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種(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備方法
- 熒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