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檢測Ia型糖原累積病的基因芯片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047768.3 | 申請日: | 2009-03-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509039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8-19 |
| 發明(設計)人: | 顧學范;許珊珊;秦勝營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上海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Q1/68 | 分類號: | C12Q1/68;C40B40/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達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王錫麟;王桂忠 |
| 地址: | 20009***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檢測 ia 糖原 累積 基因芯片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生物技術領域的基因芯片,具體是一種檢測Ia型糖原累積病的基因芯片。
背景技術
遺傳性代謝病(inherited?metabolic?disorders)是因維持機體正常代謝所必需的某些由多肽和(或)蛋白組成的酶、受體、載體及膜泵生物合成發生遺傳缺陷及編碼這類多肽(蛋白)的基因發生突變而導致的疾病。大多為單基因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隨著人們對此類疾病認識的加深及實驗分析技術的發展,這類疾病的診斷率明顯上升,目前已達上萬種。此類疾病種類繁多,涉及到糖類、氨基酸、脂類等的代謝紊亂,臨床癥狀多種多樣,目前臨床診斷主要依靠于生化檢查及氨基酸、有機酸分析等,只有少數醫院和研究機構可以對其中的某些疾病進行基因診斷。而患者出現血液或尿液生化改變時往往已經嚴重影響了其生存質量,所以常規的診斷方法無法對遺傳代謝病進行早期診斷和產前診斷。
糖原累積病(glyeogen?storage?disease,GSD)Ia型是先天性遺傳代謝病的一種,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活產兒的患病率為1/100000。由于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而使糖原無法正常分解為葡萄糖,從而造成嚴重的低血糖,肝脾腫大和生長落后。編碼G6Pase的G6PC基因被定位于17q2.1,長約12.5kb,包含5個外顯子。GSD?Ia屬于可治性的遺傳疾病,早期診斷和治療是影響預后的關鍵。
經對現有技術的文獻檢索發現,
(1)Kan?YW在《Lancet》1978年第2期910-912頁發表的《Antenataldiagnosis?of?sickle-cell?anaemia?by?DNA?analysis?of?amniotic-fluid?cells》(對羊水細胞DNA分析來進行鐮狀細胞貧血的產前診斷)一文最先提出用PCR-RFLP(聚合酶鏈反應-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的方法來進行基因診斷,該方法利用多種限制性內切酶對基因擴增產物進行酶切,不同的基因序列會產生不同的電泳圖譜,但該方法只能應用于突變改變了某一酶切位點時。此后,對PCR-RFLP方法進行改進后形成了PCR-AIRS,即在突變位點引入酶切位點,Haliassos?A在《Nucleic?Acids?Reaseach》1989年第17期第8093-8099頁發表題為《Detection?of?minority?point?mutations?by?modified?PCR?technique:a?new?approach?for?a?sensitive?diagnosis?of?tumor-progression?markers》(用改良的PCR技術進行點突變的檢測:敏感診斷腫瘤進展標記物的新方法)一文,文章使用PCR-AIRS方法進行基因突變檢測,但此方法多態信息受到限制性內切酶種類和數量的限制,還可能產生堿基錯配而引起檢測錯誤,且與RFLP一樣存在技術步驟繁瑣、工作量大、成本高、對樣品質量要求高等問題,所以其應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Orita?M在1989年第8期《Proc?Natl?Acad?Sci?USA》2766-2770頁發表的《Detection?of?polymorphisms?of?human?DNA?by?gel?electrophoresisas?single-st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s》(單鏈構象多態性凝膠電泳檢測人類DNA多態性)一文,文中提及應用PCR-SSCP(聚合酶鏈反應-單鏈構象多態性)基因檢測,該方法是在非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上,單鏈DNA分子依據其堿基序列不同而形成不同構象,一個堿基的改變也將影響其構象而導致在凝膠上的移動速度改變,從而檢測出基因突變。此法簡單快速,但只能檢測到突變的存在,并不能明確突變的部位和方式,還需通過序列分析來確定;
(3)DNA測序是最直接最準確的方法,1987年商品化的自動DNA測序儀問世,測序速度得到提高,但是價格比較昂貴。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就有賴于自動的DNA測序,例如Lander?ES在2001年第6822期《Nature》860-921頁發表的名為《Initial?sequencing?and?analysis?of?the?human?genome》(對人類基因組的初步測序及分析)的文章。
總之,現有的檢測方法存在操作復雜,花費時間長,成本較高,難以自動化和高通量分析等問題。
發明內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上海交通大學,未經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上海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047768.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