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超臨界CO2萃取枸杞籽油的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029117.1 | 申請日: | 2009-01-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461424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6-24 |
| 發明(設計)人: | 邵興軍;丁德華;酈宏巖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江大源生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23D9/02 | 分類號: | A23D9/02;A23L1/212;A23L1/28;A23L1/3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經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季 萍 |
| 地址: | 212000江蘇省鎮***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臨界 co sub 萃取 枸杞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枸杞籽油的萃取方法,特別涉及一種用氣體萃取枸杞籽油的方法,屬于植物油提取技術范圍。
背景技術
枸杞子是傳統名貴中藥,是枸杞的果實,始載《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枸杞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風濕。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下胸脅氣??蜔犷^疼,補內傷,大勞虛。強陰、利大小腸。補精氣不足、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令人長壽”?,F代臨床廣泛用于抗疲勞、提高機體免疫、抗衰老、調節血脂和血糖等方面。
枸杞籽是枸杞加工過程中的副產品,約占枸杞的3%左右。枸杞籽的出油率在17~20%左右,枸杞籽油中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此外還含有VE、磷脂、微量元素、SOD等,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植物油。枸杞籽油的傳統提取方法有水蒸餾提取、直接壓榨提取和有機溶劑萃取法。利用這三種方法提取枸杞籽油都有弊端,枸杞籽油是不揮發性油,不易隨水蒸汽蒸出;枸杞籽比較堅硬,壓榨法出油率低,不適宜;有機溶劑提取的枸籽杞油有溶劑殘留和異味,且提取的產品純度低、產品質量較差。
近來,出現了用超臨界CO2萃取枸杞籽油的方法,如公開號為CN1266092A,公開日為2000年9月13日的中國發明專利申請公開說明書《用超臨界CO2萃取法從枸杞籽中分離枸杞油》。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將新鮮枸杞漿果中分離出的枸杞籽裝入萃取釜中;b、將超臨界狀態的CO2氣體注入萃取釜,在溫度為:36~38℃,壓力為:25~27MPa條件下,萃取6~7個小時;c、溶有枸杞籽油的CO2流體進入分離釜,通過調節溫度和壓力將枸杞籽油分離出來。用該方法萃取枸杞籽油,雖然不會產生有機溶劑的殘留,但是萃取時間過長,提取效率不高。
授權公告號為CN100400133C,授權公告日為2008年7月9日的中國發明專利《超臨界枸杞渣粕萃取物及其生產方法》。該方法是以枸杞榨汁后的渣粕為原料,經水清洗、脫水、干燥、粉碎、超臨界萃取,分離器分離、精餾柱精餾等工藝過程,工藝指標為:萃取壓力30-36MPa,萃取溫度45-50℃,干燥后水分降低至12%以下,經超臨界CO2萃取后的產物中α-亞麻酸的重量百分含量為1-2%、γ-亞麻酸的重量百分含量為3-4%,但是,α-亞麻酸和γ-亞麻酸的萃取量均較低。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超臨界CO2萃取枸杞籽中枸杞籽油的方法,該方法工藝簡單,操作方便,避免了有機溶劑的殘留,縮短了提取時間,提高了枸杞籽油的萃取效率,尤其是大大提高了枸杞籽油中α-亞麻酸、γ-亞麻酸的含量。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超臨界CO2萃取枸杞籽油的方法步驟如下:
a、將枸杞籽干燥粉碎后裝入萃取釜中;
b、將超臨界狀態的CO2注入萃取釜,在溫度為40~50℃,壓力為30~40MPa,CO2流速為:8~18L/min的條件下,萃取2.5~4小時;
c、溶有枸杞籽油的CO2流體進入分離釜,通過調節溫度和壓力將枸杞籽油分離出來,CO2氣體經壓縮后進入萃取釜循環使用。
上述超臨界CO2萃取枸杞籽油的方法,其中,所述超臨界CO2萃取的優選溫度為43℃,壓力為35Mpa,CO2流速為12L/min。
上述超臨界CO2萃取枸杞籽油的方法,其中,所述干燥在溫度低于60℃的烘箱中進行,干燥5~7個小時,經烘干后的枸杞籽含水量低于8%。
上述超臨界CO2萃取枸杞籽油的方法,其中,萃取所得的枸杞籽油中α-亞麻酸的重量百分含量≥3%,γ-亞麻酸的重量百分含量≥4%。
本發明超臨界CO2萃取枸杞籽油的方法在進行萃取前先將枸杞籽干燥粉碎,克服了由于枸杞籽外殼堅硬,CO2流體無法穿透其外殼而導致的提取不完全的缺陷,增加了枸杞籽與CO2流體的接觸面積,同時將枸杞籽粉碎過40目篩,其粒度剛好使得CO2流體在萃取過程中順暢流通,與枸杞籽更加充分地接觸,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枸杞籽油的萃取效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江大源生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江蘇江大源生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02911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一種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復相熱障涂層材料
- 無鉛[(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納米管及其制備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種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復合膜及其制備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熒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種(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備方法
- 熒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