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利用彩色棉特殊性狀選育雜交棉花的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023368.9 | 申請日: | 2009-07-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606484A | 公開(公告)日: | 2009-12-23 |
| 發明(設計)人: | 王海潮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H1/04 | 分類號: | A01H1/04;A01H1/02;A01H5/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西達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文義 |
| 地址: | 712100陜西省咸陽市楊凌***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利用 彩色 特殊 性狀 選育 雜交 棉花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業作物育種技術領域,特別涉及棉花雜交制種高優親本材料的創建,利用特殊性狀的顯性遺傳特征,作為指示性狀創建雜優親本材料,再用其生產雜交種。
背景技術
彩色棉原始種多來自美洲大陸和中美洲的短纖維野生彩色棉,在中美和南美已有五千多年的種植史[1]。18世紀后期軋花機、飛梭、織布機相繼發明,建立了大規模的紡織工業,從而推動了棉花生產的發展。陸地棉鈴大,產量高,纖維較優,適合于機器紡織,擴展極為迅速。美國最先從墨西哥引入陸地棉,此后傳播到全世界植棉區。
全球植棉領域當前雜優利用情況,以我國四川省和印度為代表,四川省—利用雄性不育制種(占該省植棉面積25~30%),受約因素不僅技術要求嚴格,而且當前仍未選配到高優勢的組合材;印度—人工雜交制種(占該國植棉面積28%)受約因素是制種費用高,產種量有限[2]。
我國當前采用雄性不育“一系兩用法”制種技術體系,即利用保持系與不育系雜交,在后代中出現1∶1的可育株和不育株,應及時拔除可育株,使不育株用組合的父本花粉授粉[3]。除此此外,還存在以下弊端;
第一,利用雄性不育配制雜種,雖可節省去雄人工,但棉花開花授粉習性與禾本科作物不同,棉花系蟲媒花,不是風媒花,這就難以有效地控制父本花粉來源。使之雜種率低,不育株率高[4]。
第二,可育株與不育株的識別器官是花朵雌蕊部,此時棉株發棵已大,生育進程過半,拔除后制種田密度過低,致使制種田單位面積產種量嚴重降低。
第三,利用雄性不育配制雜種,雖可節省去雄人工,但是棉花花粉粘重,異花、異株授粉還必須依需靠蟲媒或人工來完,輔助授粉環節不可缺少。
利用指示性狀制種不僅簡便易行,而且技術可靠(不取雄異交率平均為73、29%),當前因受雜交材料制約尚無生產實例[5]。
參考文獻:
[1]王力華?朱美霞《分子植物育種種》.2003.1(1)122~126;
[2]潘家駒《棉花育種學》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8?374~375。
[3]董合忠、李維江等《棉花種中學》科學出版社2004.4。
[4]許馥華等(棉花雜種優勢利用中性狀的應用)《作物學報》1983.12(9)。
[5]黃滋康《中國棉花品種及其系譜》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5。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與缺陷,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利用彩色棉特殊性狀選育高產優質、耐瘠薄、抗逆性強雜交棉花的方法。
實現上述發明目的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利用彩色棉特殊性狀選育雜交棉花的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雜交親本的選育
選擇天然彩色棉原始材料中攜帶R2GS基因的類型棕色棉絮,其棉株地上部所有器官外觀表現具有紅褐色,而花瓣為淡紅色,并且具有顯性遺傳的特性,把其作為指示性狀,與不同類型的白絮棉進行雜交,對其后代舍棄外觀普通型植株育,保留外觀表現具有紅褐色特征的植株,連續定向選育5~6代,轉育后代各種性狀穩定,育成帶有R2GS基因型白絮棉;
2)雜交種的選育
以普通白絮棉作為母本,帶有R2GS基因型白絮棉作為父本,到開花時人工采集父本花粉授于母本花朵,產生雜交種籽。
本發明利用彩色棉特殊性狀選育雜交棉花的方法的理論依據
本發明的天然彩色棉原始材料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承擔農業部948項目“天然彩色棉種質資源引進和利用”時,于1999年從美國引進的自然生長,未經過人工轉育的自然種質,現保存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棉花所。它和當地白絮棉雜交,雙親原產地地理位置、生態環境差異大,謂之地緣關系遠;彩棉和白絮棉雖同時起源,工業革命化后,人們對適用于大工業生產所需的白絮陸地棉在生產和科研領域,長期不懈的堅持利用當代先進科學不斷加以選擇、改造和提高,使產量和品質大幅提升。而天彩棉亦然處原生態型,二者進化代數懸殊,用它們雜交親本進化代數差距大;當代大田生產種植棉花,雖高產優質,但抗逆性差,彩棉屬原生態種質,耐瘠薄、抗逆性強,二者雜交可使優良性狀疊加、優缺互補。血緣、地緣、代差加一補,使本發明為探索雜優利用育種具備有基本條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未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023368.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