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高效沉淀凈化床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013693.7 | 申請日: | 2009-02-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481183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7-15 |
| 發明(設計)人: | 張建;陳素紅;張成祿;岳欽艷;孫豐凱;徐景濤;史倩倩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9/02 | 分類號: | C02F9/02;C02F1/52;C02F1/28 |
| 代理公司: | 濟南圣達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書剛 |
| 地址: | 250061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高效 沉淀 凈化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吸附及絮凝的沉淀凈化床,屬于污水處理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傳統的水凈化工藝過程,一般是先向污水中投加吸附劑,通過攪拌使吸附劑迅速均勻地擴散于水中,吸附劑與污水混合,污水中的顆粒基本被完全吸附,經過吸附處理后的水進入沉淀池沉淀。此技術成熟,操作簡單,但是適用面窄,出水水質混濁,需進入二沉池進行固液分離,占地面積大,運行成本高,且凈化效果不夠理想。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能進一步提高沉淀凈化效果、又能減少占地面積的高效沉淀凈化床。
本發明的高效沉淀凈化床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該高效沉淀凈化床包括吸附池、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和過濾池,吸附池、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和過濾池由前至后依次連接在一起,吸附池、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的隔墻上部均設有連通口;吸附池的底部設有排污口,吸附池內設有攪拌器;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的底部均設有排泥管;過濾池的側面下部設有出水口,過濾池的內部填充有石英砂。
沉淀池采用折返流沉淀池。
由吸附池上部進水,隨進水投加吸附劑(混凝劑)池泥,同時啟動攪拌器,吸附劑(混凝劑)與進水混合均勻,通過吸附去除廢水中的小顆粒物質,混合水溢流進入折返流沉淀池進行初步凈化,吸附劑和大顆粒污染物通過重力作用逐漸沉淀下來。經過石英砂濾池的分離過濾作用后,進水中的大部分污染物質可被分離去除掉。凈化后的水由過濾池下部的出水口排出。
本發明集池泥吸附和石英砂過濾為一體處理微污染源水,同時在內部引入沉淀單元,在單一設施中實現了吸附、沉淀、過濾三位一體,采用重力自流出水,減少能耗,無需二次沉淀池,降低了運行費用,具有工藝流程簡單、操作管理方便、投資低、占地面積少等特點。
附圖說明
附圖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吸附池,2、排污口,3、攪拌器,4、連通口,5、第一沉淀池,6、第二沉淀池,7、排泥管,8、過濾池,9、石英砂,10、出水口。
具體實施方式
如附圖所示,本發明的高效沉淀凈化床包括吸附池1、第一沉淀池5、第二沉淀池6和過濾池8,吸附池1、第一沉淀池5、第二沉淀池6和過濾池8由前至后依次連接在一起,吸附池1、第一沉淀池5和第二沉淀池6之間的隔墻上部均設有連通口4。吸附池1的底部設有排污口2,吸附池1內設有攪拌器3。第一沉淀池5和第二沉淀池6的底部均設有排泥管7,兩者均采用折返流沉淀池。過濾池8的側面下部設有出水口10,其內部填充有石英砂9。
本發明的污水處理凈化過程如下:
從吸附池1的上部進水,隨進水投加吸附劑(混凝劑)池泥,吸附劑(混凝劑)與進水由攪拌器3攪拌混合均勻,通過吸附去除廢水中的小顆粒物質。由吸附池1出來的帶吸附劑的混合液通過連通口4進入第一沉淀池5,混合液在第一沉淀池5內呈旋流上升,得到初步凈化,吸附劑和大顆粒污染物通過重力作用逐漸沉淀下來,沉淀物由第一沉淀池5底部的排污口2排除。吸附劑在第一沉淀池5內得到一定沉淀,上清液由第一沉淀池5和第二沉淀池6之間的連通口進入第二沉淀池6進行二次沉淀。吸附劑也在第二沉淀池6內得到二次沉淀,第二沉淀池6內的上清液再由第二沉淀池6與過濾池8之間的連通口進入過濾池8,通過石英砂9進行過濾,凈化后的水由過濾池8下部的出水口10排出。本發明采用吸附、沉淀、過濾一體化技術,有效的提高了處理效率,去除率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尤其是對總磷的去除,其原因主要歸結于吸附劑的投加和一體化技術的強化作用,懸浮物在沉淀池形成了絮狀懸浮層,待處理液在運行中緩慢通過懸浮層,懸浮層在截留污泥的同時亦有吸附作用,提高了池泥的利用效率。圖中箭頭方向為水流動方向。
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1)采用重力自流出水,減少能耗。
(2)無需二次沉淀池,減少了占地面積,降低了運行費用。
(3)在單一設施中實現了吸附、沉淀、過濾三位一體的凈化技術,過濾池內填入石英砂有效的延長了過濾周期。
(4)工藝流程簡單、操作管理方便、設備投資省。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大學,未經山東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013693.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