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汽油和柴油組合加氫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0910012491.0 | 申請日: | 2009-07-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942331A | 公開(公告)日: | 2011-01-12 |
| 發明(設計)人: | 柳偉;王震;宋永一;牛世坤;李士才;徐大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10G65/08 | 分類號: | C10G65/08 |
| 代理公司: | 撫順宏達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21102 | 代理人: | 李微 |
| 地址: | 113001 遼寧***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汽油 柴油 組合 加氫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烴類加氫處理方法,具體的說是一種汽油、柴油加氫脫硫、脫烯烴、脫芳的加氫處理方法。
背景技術
原油的重質化正在成為一種趨勢,因此,為了提高汽油、柴油的產量,大部分重質化原油需要進行延遲焦化以及催化裂化等二次加工方法,二次加工油品在汽油、柴油調和組分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而由于二次加工汽油、柴油中含有大量的硫、氮、烯烴、芳烴等雜質,不能直接作為調和組分,需要一般加氫精制后才可作為調和組分使用。例如延遲焦化是普遍采用的渣油輕質化手段,焦化過程是以渣油為原料在高溫下進行深度熱裂化,制取餾分油和石油焦的一種二次加工過程,其中大部分采用延遲焦化過程,其優點是可加工各種劣質渣油,過程簡單,投資和操作費用低,其缺點是焦化汽油和焦化柴油中不飽和烴含量高,而且含硫、氮等非烴類化合物的含量也高,給進一步加工處理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在這樣的背景下有關汽油、柴油等餾分油的加工技術,特別是二次加工的汽油、柴油餾分的加工技術越來越受到重視。
二次加工的汽油和柴油餾分原料一般采用分別進行加氫或混合進行加氫的處理方式,每種方式均有其自身的特點和不足。
US5114562公開了一種利用兩段加氫工藝從中間餾分油生產低硫低芳烴產品的技術。其工藝過程為從第一段反應器出來的液相產物經氫氣氣提除去H2S和NH3后,再經過換熱升溫,進入到第二段反應器。該工藝第一反應器物流需要氫氣氣提及換熱升溫工藝較為復雜,且能耗高。
CN02109671.6公開了一種焦化全餾分油加氫精制方法,在中等壓力條件下,焦化全餾分油與加氫精制催化劑接觸,反應產物經高分分離出氣液兩相,氣相產物作為循環氫循環至焦化全餾分油加氫精制反應器;液相產物進入分餾塔分離出汽油、柴油和蠟油。該工藝技術存在著反應床層溫升大的缺點,反應床層間需要需要冷氫降溫。
CN200410050729.6公開了一種柴油餾分加氫處理方法。先將原料油分餾為輕餾分和重餾分,輕餾分送入第一反應區,與加氫精制催化劑接觸,重餾分送入第二反應區,與加氫精制催化劑接觸,兩反應區液相產物混合為精制餾分油,該工藝原料需要分餾為輕、重兩組分,工藝較為復雜。
CN200610045708.4公開了一種由焦化全餾分油生產優質柴油的方法,將焦化全餾分油分離為焦化輕餾分油和焦化重餾分油,其中輕質餾分油中含有部分輕柴油餾分,重餾分油為干點較高的重柴油餾分。焦化重餾分油進行加氫改質,加氫改質產物與焦化輕餾分油混合進行加氫精制處理。該方法可以最大量地獲得高質量的清潔柴油,同時可以獲得高質量的石腦油,但該方法沒有充分利用焦化輕餾分油加氫時起始溫度低、溫升高的特點,焦化重餾分油進行加氫改質后再進行加氫精制處理的必要性并不明顯。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中反應器溫升大,反應熱無法充分利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汽、柴油餾分油加工方法,該方法能夠利用焦化汽油和/或催化汽油的反應熱,工藝簡單,能耗更小。
本發明汽油和柴油組合加氫方法包括:
(1)汽油原料與氫氣混合,在汽油加氫精制條件下經過第一反應區,第一反應區使用加氫精制催化劑,汽油原料為焦化汽油和/或催化汽油,汽油原料在第一反應區主要進行烯烴飽和反應和少量加氫脫硫反應;
(2)第一反應區反應流出物與柴油原料混合,在柴油加氫脫芳烴條件下經過第二反應區,第二反應區使用加氫精制催化劑,柴油原料為直餾柴油、焦化柴油、催化裂化柴油等中的一種或幾種,在第二反應區主要進行柴油原料的芳烴飽和反應和少量加氫脫硫反應;
(3)第二反應區反應流出物在柴油加氫脫硫條件下經過第三反應區,第三反應區使用加氫脫硫催化劑,在第三反應區主要進行柴油原料的加氫脫硫反應。
第三反應區反應流出物經高壓分離器分離后,氣體脫除H2S和NH3后作循環氫使用,液體經分餾后的到汽油、柴油產品。各分反應區催化劑的裝填體積比需要根據柴油原料的性質、所選擇的加氫精制催化劑及產品性質的要求來具體選擇裝填體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01249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