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苧麻韌皮纖維微生物固態脫膠的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012071.2 | 申請日: | 2009-06-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575739A | 公開(公告)日: | 2009-11-11 |
| 發明(設計)人: | 何連芳;張玉蒼 | 申請(專利權)人: | 大連工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D01C1/04 | 分類號: | D01C1/04;C12S3/04;C12R1/125 |
| 代理公司: | 大連東方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 猛 |
| 地址: | 116034遼***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苧麻 韌皮纖維 微生物 固態 脫膠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苧麻韌皮纖維的脫膠方法,特別是選用微生物-枯草芽孢桿 菌(Bacillus?subtilis,下同)進行苧麻韌皮纖維脫膠的方法。
背景技術
以往的苧麻韌皮纖維均采用堿法進行脫膠才能得到紡織所需纖維原料,但 由于纖維會受到堿類不同程度的破壞、從而導致產物得率很低。另外,脫膠過 程中會產生大量廢水,難以治理,對環境污染嚴重,因而該工藝的廢水排放受 到嚴格限制。
近十幾年發展的液態微生物法脫膠時原料的加水比在1∶20-30左右,脫膠 過程中同樣會產生大量廢水,污水制理成本雖然有所降低,但仍是困擾行業發 展的難題之一。
為此,亟待開發一種新型、高效、環保的生產工藝來替代現有工藝。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苧麻韌皮纖維微生物固態脫膠的方法。
苧麻韌皮纖維的脫膠制漿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苧麻韌皮部分制成纖維束;
2)按照苧麻韌皮纖維與水的質量比為1∶1~5的比例加入水;所述苧麻韌 皮纖維水溶液的pH值調為5~8;
3)接入微生物菌液;接入總水量2~6%(V/V)的預培養的微生物菌液,30~ 40℃脫膠1~4天。
所述的微生物優選為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subtilis)。所述的枯草 芽孢桿菌(Bacillus?subtilis)的菌液的培養方法為:葡萄糖3%,0.2%的尿 素,0.65%的磷酸氫二鈉,0.4%的磷酸二氫鉀,0.1%的氯化鈉,0.12%硫酸鎂; 余量為水,自然PH值,0.1MPa/CM2滅菌20分鐘,冷卻接入原菌30℃靜止培養 24小時備用。本段所述的百分比均為(W/V)。
只要在上述脫膠條件下即可保證所用微生物正常生長。
在該脫膠過程中,可取出纖維束觀察,待其可撕開成網狀,即表明苧麻韌 皮纖維已完成脫膠。將脫膠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去除,用清水洗滌并干燥后即得 到紡織用纖維原料。
所述脫膠時間為2天較佳。
本發明的方法另一特點是由于用水少,相同體積的脫膠池較原來的投料量 增加了3-4倍。屬于節水型工藝技術。脫膠過程產生的廢渣可就地還田,減輕 了廢水中的固形物負荷。解決了溫水及溫水加菌漚麻的加水比大、化學法的嚴 重污染等問題。
特別突出的優點是可控制韌皮纖維的脫膠程度,制備出工藝纖維或單纖維 以滿足生產需要。
本發明提供的苧麻韌皮纖維的脫膠方法,從根本上消除了由化學法脫膠產 生的污染問題,脫膠產生的廢水中無任何化學藥品殘留,較一般的微生物脫膠 節水2~3倍,是綠色環保型工藝;脫膠后所得纖維原料完全達到制漿紡織的要 求,其殘膠率為0.1~0.5%之間,纖維得率較現有工藝提高了2~5%。該方法實現 了在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同時減少了環境污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苧麻韌皮纖維的微生物脫膠
選取苧麻韌皮部分,將其制成纖維束,按質量比1∶2.5加入自來水,用石 灰水調pH值7,加入加水比總量3%(V/V)的微生物培養液在35℃保溫脫膠4 天,在此期間取出纖維束觀察,待其用手撕開成網狀即脫膠已結束。去除脫膠 廢水,用清水洗滌、干燥后即得到紡織用工藝纖維原料,纖維原料的殘膠率僅 為0.2%。
所述的微生物為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subtilis)。所述的枯草芽孢 桿菌(Bacillus?subtilis)的菌液的培養方法為:葡萄糖3%,0.2%的尿素, 0.65%的磷酸氫二鈉,0.4%的磷酸二氫鉀,0.1%的氯化鈉,0.12%硫酸鎂;余量 為水,自然PH值,0.1MPa/CM2滅菌20分鐘,冷卻接入原菌30℃靜止培養24小 時備用。本段所述的百分比均為(W/V)。
實施例2、苧麻韌皮纖維的微生物脫膠選取苧麻韌皮部分,將其制成纖維束, 按質量比1∶2.5加入自來水,用石灰水調pH值8,加入加水比總量4%(V/V) 的微生物液在36℃保溫3天,在此期間取出纖維束觀察待其用手撕開成網狀即 脫膠已結束。去除脫膠廢水,用清水洗滌、干燥后即得到殘膠率為0.5%的紡織 纖維原料直接用于紡紗。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大連工業大學,未經大連工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01207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智能燃燒設備監控系統
- 下一篇:多芯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