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機動二輪車的后側罩支承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0910008374.7 | 申請日: | 2009-02-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531225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9-16 |
| 發明(設計)人: | 中西孝文;中林俊一 | 申請(專利權)人: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62J23/00 | 分類號: | B62J23/00;B62J6/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師事務所 | 代理人: | 岳雪蘭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機動 二輪 后側罩 支承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機動二輪車的后側罩支承結構。
背景技術
作為現有的機動二輪車的后側罩,已知有配置于座位后部下方的后側 罩(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3745842號公報
以下,說明專利文獻1的圖5、圖9。
在座位12的后部下方配置有作為后側罩的車體罩23,在該車體罩23 后端部的中央上方配置有尾燈50,在車體罩23后端的左右配置有轉向閃光 燈51、51。
車體罩23的后端部為了提高剛性或使其相對于車體的振動難以共振, 上下方向的寬度增大,但例如與后端變細的尖銳形狀相比,在外觀性方面 缺乏魅力,重量也增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謀求提高外觀性和降低重量并且難以共振 的機動二輪車的后側罩支承結構。
在第一方面發明的機動二輪車的后側罩支承結構中,該機動二輪車在 后部具有覆蓋車體后側部的左右一對后側罩和抓握扶手,該后側罩支承結 構的特征在于,尾燈配置于左右后側罩之間的后部,構成后側罩后部的上 部的后側罩的后端部沿抓握扶手的下面延伸,并且,在后端部的上面形成 有向上方延伸的爪部,在抓握扶手的下面設有插入爪部的槽部,后端部的 下面經由緩沖部件與尾燈抵接。
其作用為,通過使構成后側罩后部的上部的后側罩的后端部沿抓握扶 手的下面延伸,從而后側罩的后端部形成細長銳角形狀,外觀性方面具有 魅力,并且后側罩變輕。
進而,通過使形成于后側罩的后端部上面的爪部插入抓握扶手的槽部, 后側罩的后端部下面經由緩沖部件與尾燈抵接,從而一并支承后側罩后端 部的上下面,后側罩的共振被抑制。
第二方面的發明,其特征在于,后側罩的后部從側面看形成為く形狀。
其作用為,后側罩的后端部構成く形狀的上部,且形成朝后上方的細 長銳角形狀。
第三方面的發明,其特征在于,對抓握扶手而言,其表面由橡膠或軟 質樹脂形成。
其作用為,容易將后側罩的爪部插入柔軟的抓握扶手的槽部中。另外, 在握住抓握扶手時可以獲得柔軟的感覺。
第四方面的發明,其特征在于,在抓握扶手的后部,設有從上面看覆 蓋尾燈上方的平坦面。
其作用為,由于尾燈的上方被抓握扶手的平坦面覆蓋,故不用將左右 后側罩一直延伸到尾燈的上方,后側罩變得更加輕量。另外,尾燈被抓握 扶手保護。
在第一方面的發明中,尾燈配置于左右后側罩之間的后部,構成后側 罩后部的上部的后側罩的后端部沿抓握扶手的下面延伸,并且,在后端部 的上面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爪部,在抓握扶手的下面設有插入爪部的槽部, 后端部的下面經由緩沖部件與尾燈抵接,因此,通過將后側罩的后邊緣形 成為橫向V字形,從而可以將橫向V字形的上部形成細長銳角形狀,可以 提高外觀性并減輕重量,并且,通過將后側罩的爪部插入到抓握扶手的槽 部,經由緩沖部件并利用尾燈按壓后側罩的下面,從而可以抑制后側罩的 橫向V字形上部的共振。
在第二方面的發明中,由于后側罩的后部從側面看形成為く形狀,故 后側罩的后端部形成朝后上方的細長銳角形狀,可以提高從側面看的外觀 性。
在第三方面的發明中,由于抓握扶手的表面由橡膠或軟質樹脂形成, 故可以提高后側罩的爪部的組裝性,并且在握住抓握扶手時可以獲得柔軟 的感覺。
在第四方面的發明中,由于在抓握扶手的后部,設有從上面看覆蓋尾 燈上方的平坦面,尾燈的上方被抓握扶手的平坦面覆蓋,故沒有必要利用 后中心罩等特別地將尾燈的上方覆蓋,可以減小后側罩的面積,使后側罩 變輕。
另外,可以利用抓握扶手的平坦面承受來自尾燈上方的載荷,從而可 以保護尾燈。
附圖說明
圖1是采用了本發明的后側罩支承結構的鞍乘型車輛的側視圖;
圖2是本發明的鞍乘型車輛的主要部分平面圖;
圖3是圖2的3-3線剖面圖;
圖4是表示本發明的后側罩的立體圖;
圖5是本發明的后側罩的側視圖;
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抓握扶手的第一立體圖;
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抓握扶手的第二立體圖;
圖8是表示本發明的后側罩的后端部及其周圍的立體圖;
圖9是本發明的機動二輪車的主要部分后視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未經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008374.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