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聽力設備、助聽器系統、操作助聽器系統的方法及聽力設備的使用有效
| 申請號: | 200910006297.1 | 申請日: | 2009-02-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547394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9-30 |
| 發明(設計)人: | T·內爾 | 申請(專利權)人: | 奧迪康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R25/00 | 分類號: | H04R2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黃 威 |
| 地址: | 丹麥斯*** | 國省代碼: | 丹麥;DK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聽力 設備 助聽器 系統 操作 方法 使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聽力設備、助聽器系統、操作助聽器系統的方法及助 聽器設備的使用。
具體地,本發明涉及通過助聽器信號處理將時域基于細微結構的 信息變換為時域基于包絡的信息。
背景技術
在復雜聽音情況下如有多個競爭源的雞尾酒會,已知正常聽力的 聽眾依賴于多個聲線索而從一對耳朵輸入信號提取各個組成源,例如 空間或音高線索[Bregman,A.S.(1990),″Auditory?Scene?Analysis- The?Perceptual?Organization?of?Sound,″Cambridge,MA:The?MIT?Press, pp.559-572,590-594]。這些線索通過逐周期或時域細微結構特性及波 形的更慢變化的時域包絡特性進行傳送。最近的聽覺病矯治研究已表 明:具有感覺神經聽力損失的主體利用時域基于細微結構的信息的能 力可能嚴重下降,但他們對時域基于包絡的信息的敏感性保持原樣 [Lorenzi,C.,Gilbert,G.,Carn,H.,Garnier,S.,and?Moore,B.C.J. (2006),″Speech?perception?problems?of?the?hearing?impaired?reflect inability?to?use?temporal?fine?structure,″Proc.Natl.Acad.Sci.USA,103, 18866-18869;Lacher-Fougère,S.,and?Demany,L.(2005), ″Consequences?of?cochlear?damage?for?the?detection?of?interaural?phase differences,″J.Acoust.Soc.Am.,118,2519-2526]。
有大量涉及人類聲源定位的研究,這些研究在下述文獻中提及: [Blauert,J.(1983),″Spatial?Hearing,″Cambridge,MA:The?MIT?Press]。 該研究已表明,正常聽力聽眾在定位低于約1.5kHz的頻率時可利用 跨耳朵或耳間時域細微結構差(所謂的耳間相差;IPD)。此外,已 表明他們可利用更復雜的、已調幅信號的耳間時域包絡差(所謂的耳 間包絡延遲;IED)。總的來說,聽眾在低于1.5kHz時對IED相對 不敏感,但在更高的頻率(如2-4kHz之間)對這些頻率的敏感度高 得多[Blauert,pp.153-154]。此外,聽眾在高頻復雜刺激內對IED沒有 對低頻刺激內的IPD變化那樣敏感[Bernstein,L.?R.(2001),“Auditory processing?of?interaural?timing?information:New?insights,”J.Neurosc. Res.,66,1035-1046]。因此,對于復雜寬帶刺激,IPD相較IED似乎 提供更有效的定位信息(或就此而言,耳間級差[Wightman,F.L.,and Kistler,D.J.(1992),“The?dominant?role?of?low-frequency?interaural?time differences?in?sound?localization,”J.Acoust.Soc.Am.,91,1648-1661])。
發明內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奧迪康有限公司,未經奧迪康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006297.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藥學實驗用水分測定儀
- 下一篇:一種鍍鋅板抗摩擦性能實驗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