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車輛的懸架副框架結構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0910004559.0 | 申請日: | 2009-03-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544170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9-30 |
| 發(fā)明(設計)人: | 田中正顯;小宮勝行;村田親 | 申請(專利權)人: | 馬自達汽車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B60G3/20 | 分類號: | B60G3/20;B60G7/00;B60G21/05 |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華誠律師事務所 | 代理人: | 張惠萍 |
| 地址: | 日本國廣島縣***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車輛 懸架 框架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車輛的懸架副框架結構,特別涉及支撐多連桿式懸架的懸架臂的車輛的懸 架副框架結構。
背景技術
以往,已知有所謂的E型懸架的多連桿懸架,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05-193893 號(以下稱作“專利文獻1”)中,揭示了一種支撐多連桿的臂的后懸架副框架結構。
在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副框架那樣的一般的副框架中,各框架具有“口”字形的閉合 剖面或者“コ”形的剖面,俯視時這些框架組成“井”字形。在具有這樣的結構的以往的副框 架中,為了承受特別是轉向時產生的來自各個臂的拉伸或壓縮等較大的負荷,需要加大框 架本身的剖面積或設置加強部件以提高剛性,因此,存在重量增加這樣的問題。
另外,基于各懸架臂安裝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構件或沿車寬方向延伸的構件的位置的 原因,當承受來自各個臂的負荷時,副框架的部件間會產生扭曲或彎曲,在剛性或可靠性 方面較為不利,重量也會增加。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為解決上述的以往技術問題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減輕懸架副框架的重 量,提高懸架副框架的剛性,有效地承受來自懸架臂的輸入負荷的車輛的懸架副框架結構。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車輛的懸架副框架結構,是一種支撐多連桿式懸架的懸架 臂的車輛的懸架副框架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前后隔開間隔設置并分別沿車寬方向 延伸的一對車寬方向構件;沿車身前后方向延伸、將上述一對車寬方向構件在左側端部和 右側端部分別相互連接的一對前后方向構件;在上述一對車寬方向構件之間將該一對車寬 方向構件連接且俯視時相對于車寬方向傾斜延伸的兩個傾斜加強構件;形成于上述一對車 寬方向構件中前側的車寬方向構件的左右兩端部的上臂支撐部;形成于上述前側的車寬方 向構件的左右兩端部的下臂支撐部;其中,上述前側的車寬方向構件一體成形,整體向后 方開口,上述兩個傾斜加強構件分別一體成形,整體向前方開口,上述上臂支撐部由形成 為剖面“L”字形的上述前側的車寬方向構件的上側的左右端部、和形成為剖面“L”字形的上 述兩個傾斜加強構件的上側的左右端部互相組合,形成向下方敞開的開放剖面,上述下臂 支撐部由形成為剖面“コ”字形的上述前側的車寬方向構件的下側的左右端部、和形成為剖 面“コ”字形的上述兩個傾斜加強構件的下側的左右端部互相組合,形成閉合剖面,上述前 側的車寬方向構件被構成為,在其左側的上臂支撐部和右側的下臂支撐部之間對角地傳遞 負荷,并且在其左側的下臂支撐部和右側的上臂支撐部之間對角地傳遞負荷,上述前側的 車寬方向構件具有在上述左側的上臂支撐部和上述右側的下臂支撐部之間延伸以將它們 連接的框架部件、以及在上述左側的下臂支撐部和上述右側的上臂支撐部之間延伸以將它 們連接的框架部件,上述前側的車寬方向構件基于這些框架部件從正面看整體呈X字形延 伸。
在具有這樣的結構的本發(fā)明中,上臂支撐部形成于前側的車寬方向構件的左右兩端 部,下臂支撐部形成于前側的車寬方向構件的左右兩端部。這里,在車輛轉向時,例如, 在接地點同相的右轉向時,一個壓縮前側的車寬方向構件的負荷施加于左側的下臂,另一 方面,一個壓縮前側的車寬方向構件的負荷施加于其對角線上的右側的上臂;另外,一個 拉伸前側的車寬方向構件的負荷施加于左側的上臂,另一方面,一個拉伸前側的車寬方向 構件的負荷施加于其對角線上的右側的下臂。這些負荷都是車寬方向的負荷。對于這樣的 負荷,本發(fā)明中,由于前側的車寬方向構件構成為在前側的車寬方向構件的左側的上臂支 撐部和前側的車寬方向構件的右側的下臂支撐部之間對角地傳遞負荷,并且在前側的車寬 方向構件的左側的下臂支撐部和前側的車寬方向構件的右側的上臂支撐部之間對角地傳 遞負荷,因此,對于上述那樣的轉向時較大的輸入負荷,前側的車寬方向構件使來自左右 的負荷互相抵消,有效地支撐各個臂。而且,采用這樣的本發(fā)明的結構,能夠提高懸架副 框架的剛性以有效地承受來自各個臂的負荷,并且能夠減輕懸架副框架的重量。
此外,在具有這樣結構的本發(fā)明中,由于前側的車寬方向構件形成為從正面看整體呈 X字形延伸,因而施加于各個臂的負荷有效地施加于前側的車寬方向構件的各框架部件, 因此,易于在對角線上傳遞負荷,能夠如上所述那樣有效地使各負荷相互抵消。
此外,在具有這樣的結構的本發(fā)明中,由于上臂支撐部及下臂支撐部形成于前側的車 寬方向構件,因此,能夠有效地將來自各個臂的負荷傳遞給前側的車寬方向構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馬自達汽車株式會社,未經馬自達汽車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004559.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