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高效減振方法和對路面要求低、阻力小、節能防振車無效
| 申請號: | 200910003294.2 | 申請日: | 2009-01-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480905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7-15 |
| 發明(設計)人: | 劉鴻龍 | 申請(專利權)人: | 劉鴻龍 |
| 主分類號: | B60G11/02 | 分類號: | B60G11/02;B60G11/0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41000江***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高效 方法 路面 要求 阻力 節能 防振車 | ||
本發明涉及一種高效減振方法,以及依該方法設計制造的車輛(汽車等)。
現有的汽車等車輛是用輪胎、鋼板彈簧的變形為車身減振的,其缺點是:車 輪遇到障礙物使輪胎、鋼板彈簧變形的大量能量,來源于車輛,在減振的過程中, 該能量白白被車輛(貨物)的左右、上下震蕩運動消耗掉了。車輪對路面凹凸處 的撞擊力大,使車輛受到的阻力大、能耗多,同時也使車輛對路面的要求高。
本發明旨在克服上述缺點,而提供一種高效減振方法,以及依該方法設計制 造的對路面(凹凸處等)撞擊力小,阻力小,能耗低,對路面的要求低的防振車 輛。
高效減振方法:在車橋中部設置和底盤或車身相連接的連接點,把車橋中部 和底盤或車身連接起來,且使車橋可繞著連接點,向著底盤或車身左右轉動,為 底盤、車身等減振。避免車輛遇到路面凹凸障礙時,車輪通過車橋、鋼板彈簧, 讓底盤、車身下陷或者把底盤、車身托起,減小車輪對路面(凹凸處等)撞擊力, 降低車倆阻力、能耗以及對路面的要求。
依上述方法設計制造的車倆,其車橋中部有承重鋼板彈簧。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車輛高效減振方法,依該發明設計制造的車倆對路面(凹 凸處等)的撞擊力小,可保護路面,節約道路修理費。該車輛一側車輪遇到路面 的大凸起障礙物時,不易被“掀”翻,陷進了凹坑時易“爬”起,同時該車倆受 到的阻力小,能耗低,振動小,對路面(是否平整)的要求低,可節約道路建造 費。
圖1為中部設有鋼板彈簧的車橋。
圖2為車輪受到路面凸物撞擊時,車橋繞中部鋼板彈簧轉動時的情形。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
本發明是在車輛的車橋(4)的中部設置一承重鋼板彈簧(3),以支撐底盤、 車身。承重鋼板彈簧(3)和車橋(4)之間可通過一大軸承連接,以使它們之間 靈活轉動。車橋(4)上原有的鋼板彈簧(1、6)的厚度(片數)可減小(少)。
原有鋼板彈簧(1、6)的作用已不再是承重,而是支撐在底盤、車身的兩側, 維持車身平衡,使其不左右傾斜。
本發明的車輛在行駛中,一側車輪遇到路面的凹或凸時,車輪會立即把受到 的下陷或者上托(撞擊),通過鋼板彈簧(1或6)傳遞給車橋(4),而車橋(4) 的中部由于受到承重鋼板彈簧(3)的壓力,車橋(4)便會繞著鋼板彈簧(3) 轉動,使車輪受到的下陷或者上托(撞擊)化解掉了(即沒有象普通車輛一樣, 把其傳遞給車身),同時也使車橋(4)的另一端減小向下壓鋼板彈簧(6或1) 的壓力或者產生向下壓鋼板彈簧(6或1)的壓力,使另一種側車輪產生了變形。 該變形為車橋(4)增加了轉動的“空間”。
從上可知,本發明的車輛,一側車輪可把其受到的下陷或者上托(撞擊), 傳遞給另一側車輪,使另一種側車輪產生變形,以減小車廂的振動。
圖2為車輪(5)受到路面凸物(7)撞擊時,車橋(4)繞中部鋼板彈簧(3) 轉動,另一側車輪(1)受到向下壓力時的情形。
下面以一個淺顯的方法說明車橋(4)可繞鋼板彈簧(3)轉動:
把一數斤的重物用繩懸掛在一根木棍的中間,用兩手的手指托著木棍的兩 端。任意一手的手指突然上抬木棍的一端,木棍便繞著繩子懸掛點旋轉,使木棍 的另一端立即下壓另一手的手指;任意一手的手指突然下放,木棍便反轉,使木 棍另一端對另一手指的壓力減小。這里的木棍可視為車橋(4),重物可視為底盤、 車身,木棍中間的懸掛點上的繩可視為把車橋(4)和鋼板彈簧(3)相連的軸承。 任意一手的手指突然下放、上抬,可視為任意一側車輪遇到凹、凸路面。
需說明的是,上面的車橋(4)或木棍的轉動,都不是簡單地轉動,而是復 雜的復合運動,只是轉動是其復合運動中的主要運動(除車輛正常行駛的運動)。
當本發明的車輛的一側車輪,在路上遇到較大的凸起物時,由于車橋可轉動, 凸起物對車輪往上的撞力較小,使車輛不易被“掀”翻。當一側車輪遇到較大的 凹陷時,由于車橋的轉動,車橋會主動把車輪轉進凹陷內,將車輛往上托起。當 車輪從凹陷中的一側起來時,也等于是車輪遇到了凸起物,所以它很容易從凹陷 中起來,使車輛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劉鴻龍,未經劉鴻龍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910003294.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