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用于無線通信的毗鄰信道干擾檢測無效
| 申請號: | 200880008132.1 | 申請日: | 2008-03-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636921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1-27 |
| 發明(設計)人: | 耿吉峰;R·查拉 | 申請(專利權)人: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B1/12 | 分類號: | H04B1/1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陳 煒;袁 逸 |
| 地址: | 美國加利*** | 國省代碼: | 美國;US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無線通信 毗鄰 信道 干擾 檢測 | ||
背景
I.領域
本公開一般涉及通信,尤其涉及用于在無線通信中檢測毗鄰信道干擾 (ACI)的技術。
II.背景
無線通信系統被廣泛部署以提供諸如語音、視頻、分組數據、消息接發、 廣播等各種通信服務。這些系統可以是能夠通過共享可用的系統資源來支持多 個用戶的多址系統。此類多址系統的示例包括碼分多址(CDMA)系統、時分 多址(TDMA)系統、頻分多址(FDMA)系統、正交FDMA(OFDMA)系 統、以及單載波FDMA(SC-FDMA)系統。
系統通常根據特定的碼元率以及射頻(RF)信道之間特定的載波間隔來 工作。碼元率決定在RF信道上傳輸的已調制信號的帶寬。載波間隔決定毗鄰 RF信道之間的距離。該系統通常對已調制信號規定發射遮罩。發射遮罩定義 已調制信號在頻率范圍上的最大和最小振幅值。發射遮罩通常將已調制信號在 每一RF信道上的帶寬限定于碼元率的一半或者以下。然而,發射遮罩規范可 以不必嚴格遵守,并且已調制信號在每一RF信道上的一部分可能會“滲漏” 到毗鄰的RF信道上。對于給定的RF信道,來自毗鄰RF信道的信號滲漏被稱 為毗鄰信道干擾(ACI)。
ACI是構成由接收機觀察到的總噪聲和干擾的若干分量之一。ACI會降低 已調制信號的收到信號質量,而這又會不利地影響性能。各種技術可被用于緩 減ACI的有害作用。這些技術在ACI存在時可以改善性能,但是在ACI不存 在時可能實際上會降低性能。因此,為了僅在適用時才激活ACI緩減技術, ACI的準確檢測是非常可取的。
概要
本文中描述了用于在無線通信系統中檢測ACI的技術。在一種設計中, 可以用第一(例如,高通)濾波器響應對輸入同相(I)和正交(Q)采樣進行 濾波以獲得經濾波的I和Q采樣。該第一濾波器響應可以被設計成放行毗鄰頻 率信道中的信號而抑制合意頻率信道以及非毗鄰頻率信道中的信號??梢源_定 經濾波的I和Q采樣的相關性。經濾波的I和Q采樣可以按碼元率的數倍被過 采樣并且可以包括每一碼元周期兩個采樣瞬間的i1、i2、q1和q2采樣。在 此情形中,可以如下描述地確定i1、i2、q1和q2采樣的相關性。這些相關 性對于不同工作情景會具有區別性的模式,并且可以利用其來進行ACI檢測。
可以基于經濾波的I和Q采樣的相關性以及輸入I和Q采樣的功率來檢測 ACI的存在。例如,可以基于i1、i2、q1和q2采樣的相關性來計算中間項, 并且使用這些中間項來檢測ACI的存在。如果存在ACI,那么可以基于這些相 關性之中的一個或更多個——例如i1與q2采樣之間的相關性和/或i2與q1采 樣之間的相關性,來確定該ACI是來自較高頻率信道還是較低頻率信道。可以 用可基于ACI的檢測來調整的第二濾波器響應對輸入I和Q采樣進行濾波。例 如,如果檢測到來自較高頻率信道的ACI,那么第二濾波器響應可以被移低, 并且如果檢測到來自較低頻率信道的ACI,那么第二濾波器響應可以被移高。 替換地或補充地,如果檢測到ACI,那么第二濾波器響應的帶寬可被調整。
本公開的各種方面和特征在下面進一步具體說明。
附圖簡要說明
圖1示出了發射機和接收機的框圖。
圖2示出了GSM中的示例幀和陣發(burst)格式。
圖3A和圖3B示出了GSM系統中的示例頻譜。
圖4示出了接收機單元和解調器的框圖。
圖5示出了2倍過采樣下的I和Q采樣。
圖6示出了ACI檢測器的框圖。
圖7A、7B和7C示出了三種工作情景的相關矩陣的元素的3D標繪。
圖8A和8B示出了頻率偏移對I和Q采樣上的作用。
圖9示出了在GSM中使用的GMSK的相關性Rnn(1,4)的標繪。
圖10示出了兩個高通濾波器的頻率響應。
圖11示出了接收機處的數據濾波器的頻率響應。
圖12示出了用于檢測和緩減ACI的過程。
具體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高通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高通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8000813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