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除藻型過濾器無效
| 申請號: | 200820238480.5 | 申請日: | 2008-12-2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329211Y | 公開(公告)日: | 2009-10-21 |
| 發明(設計)人: | 張智;姜文超;向平;范功端;陽春;林艷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大學 |
| 主分類號: | B01D29/35 | 分類號: | B01D29/35;B01D29/52 |
| 代理公司: | 重慶博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張先蕓 |
| 地址: | 400030重慶***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過濾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水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對江河流域、湖泊、水庫或蓄水池的水體進行除藻過濾的水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在民用水及工業用水的水處理過程中,通常需要對取自江河流域、湖泊、水庫或蓄水池的水體進行除藻處理。現有的除藻技術主要有以下幾類:一類是采用機械篩除的固液分離的方法,如用微濾機,微濾機濾網的孔眼孔徑為10~45μm(多數為35μm),除藻率可達50%~70%,微濾機對藻類的去除率隨藻的種類不同而有區別,越細小的藻類越難去除,存在長時間使用濾網過濾,濾網需經常拆洗,頻繁的拆裝機器的不足,不僅耗費人力,還極易把機器損壞,減少機器的使用壽命;另一類是利用膜技術的過濾除藻裝置,膜技術是利用離子交換膜或有機高分子合成膜組成的機理,依據膜孔徑的不同,可分為微濾、超濾、納濾和反滲透,雖然該技術是當今唯一能夠做到100%除藻的技術,但是由于膜技術需要較高的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目前很少用在大規模的生產實踐中;還有一類氣浮池式的除藻裝置,該裝置采用容器機械收獲藻的辦法,氣浮池宜用于濁度小于100NTU的含藻水,但這種裝置固液分離速度較小,因此占地面積較大,而且若污泥處理不當會造成二次污染。
CN2490153公開了一種“雙場式除藻殺菌消毒器”水處理裝置,它主要在外殼中設置兩個水處理電場,由電能發生器的輸出正、負極接入兩個電場中的陽極管和陰極管。待處理水經進口流入后,通過兩個水處理電場的先后處理,達到除藻殺菌消毒的目的,但采用電能發生器,存在能耗大的問題。因此,目前市場上急需一種清洗方便、投資較少、除藻效果好的除藻型過濾器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除藻效率高、清洗方便、投資較少的民用水及工業用水的水處理除藻型過濾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除藻型過濾器,包括封閉的筒體狀殼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的上部側壁設有由出水閥門控制的出水管,殼體的底部設有排泥閥;所述殼體內腔為集水室,集水室內設有并行的微濾管;各微濾管的底部分別連接穿過殼體的進水管,各進水管與進水總管連通并由進水總閥控制,各進水管管路上還設有進水閥;各微濾管的頂部分別連接穿過殼體并與微濾管連通的廢水管,各廢水管與廢水總管連通并由廢水管總閥控制;各廢水管管路上還設有排污閥;
所述集水室上部的中央還設有由防水材料隔絕的超聲波換能器。
所述并行的微濾管為四根并排而成;所述進水管和廢水管均為五通管。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
(1)利用微濾管和超聲波換能器的共同作用來清除水中的藻類,微濾管對水體進行過濾除藻,超聲波滅藻具有操作方便、高效、無污染(或減少污染)等優點,利用超聲波的空化作用抑制水體中藻類生長,達到強化除藻的效果;超聲波產生的機械震動效應可以阻止細菌、膠體顆粒等在濾管壁上的沉積,減少微濾管的堵塞,大大提高過濾的效能;
(2)待處理水經水泵加壓后由下向上進水,大部分水流經微濾管過濾后,清液進入集水室由出水管流出,小部分水流(攜帶有部分截留雜質)經廢水管,最后由廢水總管排出。這種過濾方式能減少截留雜質在微濾管的滯留,大大提高過濾的效能;采用四個微濾管并聯作用,提高了過濾面積;其中微濾管的濾管孔徑為30~50μm,過濾效果高;微濾管采用不銹鋼材料,增加其強度,能受高壓,不宜損壞;
(3)微濾管反沖洗是利用微濾管內外水壓差完成自動沖洗,可以克服其它機械過濾裝置需另設反沖洗系統的缺點,大大降低電耗,從而降低裝置運行成本;而且沖洗任意一個微濾管時,通過閥門控制其余三個微濾管可以照常工作,不影響水處理中的正常過濾;
(4)裝置本體下方設有傾斜角為45°的沉砂斗,利于排除沉積的泥砂;與現有的除藻過濾裝置相比,還具有占地小,除藻效果好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除藻型過濾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A-A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除藻型過濾器中五通管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大學,未經重慶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23848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用于電解高純度黃金的金納米膜電極
- 下一篇:節能型公路標識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