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組合鋼梁無效
| 申請號: | 200820231540.0 | 申請日: | 2008-12-1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310103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9-16 |
| 發明(設計)人: | 李忠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忠 |
| 主分類號: | E02D33/00 | 分類號: | E02D33/00 |
| 代理公司: | 遼寧沈陽國興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 叢 |
| 地址: | 110006遼寧省沈***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組合 鋼梁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力基礎工程專用的加荷設備,特別是一種用于電力鐵塔基礎上拔力試驗的一種組合鋼梁。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電力事業的高速發展,很多的架空送電線路要通過山區、高山區和風景區。按我國現行的設計規程要求,經過山區的鐵塔基礎,要鏟出施工基礎面,挖掘四個邊長為3-5米的正方體基坑,在坑內設置鋼筋,澆灌混凝土,來抵抗強大的鐵塔上拔荷載和水平荷載。與此同時由于鏟出施工基面和開挖基礎的大量土石方順山坡下瀉也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的破壞,基于上述傳統塔基施工方式存在諸如破壞植被、消耗材料多、土石方量大、運輸量繁重、勞動強度高、耗時多、效率低等種種缺陷。近些年來科研人員通過對送電線路鐵塔基礎受力特點的研究發現,同一個基礎在某種條件下同時承受下壓荷載和水平荷載,而在另一條件下又同時承受上拔荷載和水平荷載。
上拔荷載是基礎穩定的主要控制條件,但目前上拔荷載試驗所使用的鋼梁體積比較大,一般長度在3-8米,寬0.4米,高0.5米,重量一般在1噸-3噸,該鋼梁一般荷載為200噸左右。這么龐大的鋼梁如果運送到高山上作上拔破壞試驗,是根本無法實現的。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體積小、重量輕、拆卸方便,并且承載力大的一種組合鋼梁。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實現的:
組合鋼梁,包括槽鋼和螺栓,它是由第一槽鋼1和第二槽鋼2的凹型開口相對設置,二者中部由螺栓3貫穿,并且螺栓3的底部長出槽鋼;螺栓3外設有鋼套4,鋼套4兩端分別與第一槽鋼1和第二槽鋼2的凹槽相接觸;第一槽鋼1和第二槽鋼2兩端均設有帶有鋼套的螺栓。
所述的第一槽鋼1和第二槽鋼2的兩端分別設有三個螺栓。
所述的第一槽鋼1和第二槽鋼2的兩端分別設有二個螺栓。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由于通過采用槽鋼作為上拔試驗所用鋼梁,即減輕了重量,又具有組合拆卸方便的特點,只需人工抬運即可以送到所需地點。本實用新型承載力等同傳統上拔試驗所用鋼梁,完全解決了傳統鋼梁無法運送到山上進行試驗的缺點和不足之處,彌補了國內該技術領域的空白,具有較強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第一槽鋼和第二槽鋼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第一槽鋼1,第二槽鋼2,螺栓3,鋼套4,螺栓5,鋼套6。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結合附圖加以詳細描述,但不受實施例所限。
實施例1: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第一槽鋼和第二槽鋼剖視結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為一種組合鋼梁,它包括槽鋼和螺栓,主要是由截面為凹槽形的第一槽鋼1和第二槽鋼2的凹型開口相對設置,即第一槽鋼1的凹型開口向下,第二槽鋼2的凹型開口向上,二者相對設置,在二者中部由螺栓3貫穿于二者,螺栓3兩端由螺母固定,并且螺栓3的底部長出槽鋼;螺栓3外設有鋼套4,鋼套4兩端分別頂在第一槽鋼1和第二槽鋼2的凹槽處;第一槽鋼1和第二槽鋼2兩端均設有三個帶有等長鋼套6的螺栓5,該螺栓5的底部與第二槽鋼2固定焊接在一起。
由于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組合鋼梁可以很方便的拆卸,并且重輕,因此非常適宜于在高山上進行上拔荷載試驗所用。使用時,只需將拆卸開的第一槽鋼1、第二槽鋼2、螺栓3、鋼套4、螺栓5和鋼套6分別包裝運送至山上所需位置,重新組裝即可使用。試驗時,只需將螺栓3底部長出部分與地面試驗螺栓連接即可。具有受力大,承載力大的特點。
實施例2: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組合鋼梁,在生產時還可以將所述的第一槽鋼1和第二槽鋼2的兩端分別設置的螺栓設置為二個,其它同實施例1。
實施例3: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組合鋼梁,在生產時還可以將所述的第一槽鋼1和第二槽鋼2的兩端分別設置的螺栓設置為一個,其它同實施例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忠,未經李忠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231540.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