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空調小管徑內螺紋銅管換熱器無效
| 申請號: | 200820203566.4 | 申請日: | 2008-1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322472Y | 公開(公告)日: | 2009-10-07 |
| 發明(設計)人: | 盧志敏;陳紹楷 | 申請(專利權)人: | 海信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科龍空調器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5B39/00 | 分類號: | F25B39/00 |
| 代理公司: | 廣州粵高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麗明 |
| 地址: | 528303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空調 小管徑內 螺紋 銅管 換熱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領域涉及空調器技術領域,特別涉及到空調器換熱器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當前中國以及世界銅資源比較貧泛,銅的使用量越來越受到關注,且中國主要依賴進口,但中國卻是銅資源的消耗大國。為減少空調器對銅的消耗,對我國整體減少銅的消耗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利于降低空調成本,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
為減少銅耗,強化換熱,擬在家用空調蒸發器上使用小管徑內螺紋銅管。針對壓降增大的問題對內螺紋作了改造,對相關工藝進行的調整;針對回風因為銅管管徑變小已變化,對翅片也作了改造。從而使家用空調器實現了高效、節能、環保和小型化。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小管徑內螺紋銅管與常規管內壓降的比較,壓力損失約高出10%~12%,因此制冷劑流程和流向相應改變。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換熱器銅的用量較低及能效較高的空調小管徑內螺紋銅管換熱器。
為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空調小管徑內螺紋銅管換熱器,換熱器包括冷卻翅片以及穿設于所述冷卻翅片內的雙排制冷劑管路,所述換熱器利用第一支管流入制冷劑,再通過第一四通閥將所述換熱器分為上、中、下三支路,所述雙排制冷劑管路的第一支路經第一分支管進入第一換熱器管口,從外排經第一連接管到內排,再從內排到達第四換熱器管口;所述雙排制冷劑管路的第二支路經第二分支管進入第二換熱器管口,從外排經第二連接管到內排,再從內排到達第五換熱器管口;所述雙排制冷劑管路的第三支路經分支管進入第三換熱器管口,從外排經第三連接管到內排,再從內排到達第六換熱器管口;所述雙排制冷劑管路通過第四換熱器管口、第五換熱器管口、第六換熱器管口三管口分別流向第六分支管、第五分支管、第四分支管,再利用第二四通閥合流,沿第二支管流出。
內螺紋銅管的管徑為5mm。
本實用新型空調小管徑內螺紋銅管換熱器,充分考慮到了制冷劑流經換熱器時的物態變化及壓降因素的影響,同時很好地解決了換熱器內部的逆向換熱問題,并同時兼顧到了蒸發與冷凝兩種狀態的換熱流向;與按舊流程布置的兩排管換熱器相比,采用Φ5mm內螺紋銅管時換熱器銅的用量降低40%以上,換熱器成本下降35%左右;而制冷量提高了2.3%,能效比提高2.2%。
附圖說明
圖1本實用新型雙排管路換熱器在空調器制冷時制冷劑工作示意圖;
圖2本實用新型雙排管路換熱器在空調器制熱時制冷劑工作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雙排管路換熱器工作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3所示,換熱器包括冷卻翅片2以及穿設于所述冷卻翅片內的雙排制冷劑管路1,所述換熱器利用支管7流入制冷劑,再通過四通閥8將所述換熱器分為上、中、下三路.所述雙排制冷劑管路1的第一支路經分支管10進入所述換熱器管口A,從外排經連接管3到內排,再從內排到達所述換熱器管口D;所述雙排制冷劑管路1的第二支路經分支管11進入所述換熱器管口B,從外排經連接管4到內排,再從內排到達所述換熱器管口E;所述雙排制冷劑管路1的第三支路經分支管12進入所述換熱器管口C,從外排經連接管5到內排,再從內排到達所述換熱器管口F。所述雙排制冷劑管路1通過管口D、管口E、管口F三管口分別流向分支管15、分支管14、分支管13,再利用四通閥9合流,沿支管6流出。
當空調制冷時,制冷劑從支管7流入,經過四通閥8分為上、中、下三路流入換熱器。其上路:制冷劑從換熱器的管口A,再從外排經連接管3到內排,后從內排到達換熱器管口D;其中路:制冷劑從換熱器的管口B,再從外排經連接管4到內排,后從內排到達換熱器管口E;其下路:制冷劑從換熱器的管口C,再從外排經連接管5到內排,后從內排到達換熱器管口F。雙排制冷劑管路1通過管口D、管口E、管口F三管口分別流向分支管15、分支管14、分支管13,再利用四通閥9合流,沿支管6流出。
當空調制熱時,制冷劑從支管6流入,過四通閥9分為上、中、下三路流入換熱器.其上路:制冷劑從換熱器的管口D,再從內排經連接管3到外排,后從外排到達換熱器管口A;其中路:制冷劑從換熱器的管口E,再從內排經連接管4到外排,后從外排到達換熱器管口B;其下路:制冷劑從換熱器的管口F,再從內排經連接管5到外排,后從外排到達換熱器管口C;雙排制冷劑管路1通過管口A、管口B、管口C三管口分別分支管10、分支管11、分支管12,再利用四通閥8合流,沿支管7流出。
原換熱器采用兩路上下包流流程布置,顯然,當管徑變小時,因為壓降增大,如不作管路調整,兩路制冷劑都處于流程過長,兩路的溫度分布不均勻,換熱會受到嚴重削弱,最終導致整體換熱效率低下;如圖1所示,新換熱器采用三路流程上、中、下獨立布置,這樣,在換熱過程中,三路間的干擾最小,也很好地解決了制冷狀態下的壓降增加因素問題;在制冷狀態下,換熱過程為“逆流換熱”,而在制熱狀態下,換熱過程又呈“順流換熱”,這也很好地解決了不同狀態下的換熱效率問題;通過實踐檢驗發現,新型換熱器的換熱效率較原有換熱器提高2.3%左右。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海信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科龍空調器有限公司,未經海信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廣東科龍空調器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203566.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