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冷熱能量積算儀有效
| 申請號: | 200820200052.3 | 申請日: | 2008-08-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251490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6-03 |
| 發明(設計)人: | 常文飛;彭兆斌;胡逢亮;潘明波 | 申請(專利權)人: | 佛山市艾科電子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K17/16 | 分類號: | G01K17/16 |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永裕信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永忠 |
| 地址: | 528200廣東省佛山市***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冷熱 能量 積算儀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冷熱能量計量儀表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對系統熱交換量進行積算的冷熱能量積算儀。
背景技術
現有一種冷熱能表由流量傳感器、進口溫度傳感器、出口溫度傳感器、具有AD轉換功能的中央處理器、顯示模塊、通訊模塊和電源組成,中央處理器輸入端連接流量傳感器、進口溫度傳感器、出口溫度傳感器組成流量脈沖數、進口溫度傳感器阻值、出口溫度傳感器阻值多通道模擬信號采集回路,中央處理器將采集的模擬信號經過計算處理,由顯示模塊和經通訊模塊進行通訊傳送。由于單片機內的AD轉換器一般是8位或10位,精度較低,而中央處理器輸入端直接與流量傳感器和進、出口溫度傳感器輸出端連接,則需要兩個AD轉換器,因而提高了制造成本,也難以滿足其高精度要求。由于流量傳感器是采用機械式轉子流量計,轉子置于流體的通道內,容易被管道中的污垢雜物阻塞,影響計量精度,甚至無法計量,并造成轉子磨損及維護困難等問題,而且,當小流量時其誤差大、精度低。也有采用超聲波流量計,雖然對介質的成份或雜質沒有嚴格的要求,但其價格太高。現有一些冷熱能表其溫度測量采用帶有運算放大的模擬電路,往往會造成較大的溫度漂移、測量精度低、制造工藝復雜。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精度、高穩定性、智能化并且安裝使用方便的冷熱能量積算儀。
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技術解決方案是這樣的:一種冷熱能量積算儀,包括流量檢測模塊、溫度檢測模塊、AD轉換模塊、LCD顯示模塊、通信模塊、存儲模塊、中央處理模塊、電源模塊、報警輸出模塊,溫度檢測模塊檢測安裝于進水管道和出水管道的溫度傳感器的阻值并計算出進水溫度和出水溫度,AD轉換模塊用于對流量檢測模塊的輸出值與溫度檢測模塊的輸出值進行處理并輸入到中央處理模塊,中央處理模塊根據輸入值對能量進行積算并通過LCD顯示模塊進行顯示,存儲模塊用于保存所有溫度、流量、能量以及有關工程參數,通信模塊用于進行遠程通信,報警輸出模塊用于對流量、溫度出現異常時輸出報警信號,所述流量檢測模塊接有電流信號型電磁流量計;在所述AD轉換模塊與溫度檢測模塊和流量檢測模塊之間設有電子轉換開關,該電子轉換開關在中央處理模塊控制下,能在溫度檢測與流量檢測之間靈活切換;所述通信模塊采用485或M-BUS總線傳輸進行組網,實施遠程管理。
所述AD轉換模塊采用16位高精度、低溫度漂移的AD芯片。
本實用新型流量計算原理:通過對出水管道的出口溫度、進水管道的入口溫度及管道瞬時流量進行實時測量,并按照熱力學能量計算公式,對使用冷量或熱量進行累積。
所述流量檢測模塊能檢測4—20mA電流信號型的電磁流量計。
所述AD轉換模塊采用16位高精度、低溫度飄移的AD芯片,測量精度高,同時通過中央處理模塊控制高速電子轉換開關,能在溫度檢測與流量檢測之間靈活切換。
所述通訊模塊可采用485或M-BUS總線,能夠外接上百個節點,通過節點將數據及時上傳。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由于在中央處理模塊外面設有16位高精度、低溫度漂移的AD轉換模塊,并且在AD轉換模塊與溫度檢測模塊和流量檢測模塊之間接有由中央處理模塊控制的高速電子轉換開關,能在溫度檢測與流量檢測之間快速、靈活切換,從而,節省了一個AD轉換器,降低了制造成本,簡化了制造工藝,大大提高了系統檢測精度。
(2)由于本冷熱能量積算儀中流量檢測模塊是檢測電流信號型的電磁流量計,該流量計的測量通道是一段無阻流檢測件的光滑直管,管內不裝有機械運動部件,管內流體基本上不會被阻塞,使本冷熱能量積算儀處于高穩定度的工作狀態中。
本實用新型主要應用在智能樓宇內的制冷和采暖計量中。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電原理方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通過下面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闡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佛山市艾科電子工程有限公司,未經佛山市艾科電子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200052.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