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環保節能型熱解燃燒爐無效
| 申請號: | 200820172892.3 | 申請日: | 2008-10-1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196412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2-18 |
| 發明(設計)人: | 于政欽 | 申請(專利權)人: | 于政欽 |
| 主分類號: | F23B10/00 | 分類號: | F23B10/00;C10B53/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66600山東省青島市萊西市水***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環保 節能型 燃燒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燃燒爐,特別是屬于一種可用于熱解焚燒農作物秸桿和有機物垃圾的環保節能型熱解燃燒爐。
背景技術
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國內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僅便于收集的農作物秸桿年產量近7~8億噸。而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對秸桿的直接需求量越來越少,富裕量越來越多,相對來說,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天然資源卻越來越緊缺。另一方面,城市有機垃圾的產出量在逐步增加,已經成為一種不得不處理卻又難以利用的資源。
目前,市場上有一種小型的家用植物秸桿氣化爐,通過燃燒植物秸桿以作為熱源使用。但由于其采用直燃式,在獲得熱量的同時,排出大量煙塵,對環境造成污染。在部分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城市,特別是在國外,建有專門處理城市垃圾的設施。但由于投資巨大,技術含量高,且效率較低,在推廣普及方面具有極大的局限性。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種新型的環保節能型熱解燃燒爐,利用燃燒植物秸桿和有機物垃圾獲取能源,同時達到污染小、投資低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環保節能型熱解燃燒爐,包括主燃爐體和副燃爐體。所述的主燃爐體外層為爐壁,其內上部為第一燃燒室,下部為第二燃燒室。第一燃燒室的側壁上有若干透氣孔,底部有上爐蓖;第二燃燒室底層為下爐蓖,底部有進氣口。主燃爐體的爐壁上,對應于第一燃燒室的底部位置設有通風口,對應于第二燃燒室下爐蓖的上、下位置,分別設有上清灰口和下清灰口。所述的副燃爐體是由殼體封閉而成的第三燃燒室,與第二燃燒室的室壁之間由管道貫通。第三燃燒室的上部設熱風管,用于連接需熱設備和引風機。
本實用新型運用燃燒動力學、傳熱學、熱解嫡變規律和多次燃燒技術,對爐體結構做出精心設計,可用農作物秸桿、有機物垃圾作為燃料,經熱解成可燃性氣體后再次燃燒,是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的一條新路,更是農村解決能源問題的重要途徑,由于具有結構簡單和多級燃燒的特點,所以達到了投資低、污染小的積極效果。
附圖說明
附圖公開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其中:
圖1,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本實用新型主燃爐體左側視圖;
圖3,A-A向視圖;
圖4,B-B向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附圖所示,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環保節能型熱解燃燒爐,由主燃爐體和副燃爐體構成。主燃爐體外層為呈圓筒形的爐壁1,由耐火材料構成。在爐壁1的內部,上部為第一燃燒室11,下部為第二燃燒室5。為增強燃燒效果,在第一燃燒室的側壁10上設有若干透氣孔2。第一燃燒室的底部排列布置有上爐蓖3,第二燃燒室的底層則排列布置有下爐蓖7。第二燃燒室的底部有進氣口8。
如圖1、圖2所示,主燃爐體的爐壁1上,對應于第一燃燒室的底部位置設有通風口4,對應于第二燃燒室下爐蓖的上、下位置,分別設有上清灰口6和下清灰口9,用以清除灰燼和殘留物。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副燃爐體是由呈弧面的殼體15圍繞封閉而成的第三燃燒室14,與第二燃燒室的室壁12之間由管道13貫通。第三燃燒室14的上部設有熱風管16,連接烘干爐、散熱器等需熱設備17,需熱設備的末端則連接引風機18。
上述的第一燃燒室11上端開口,可用于容料,初次點火從第一燃燒室開始。秸桿和垃圾等物料加入后,引燃,上述部分物料在第一燃燒室迅速燃燒產生高溫熱量,在引風機18的作用下發生倒燃,高能熱量在下行的時間內將大部分物料熱解生成高熱值的可燃性氣體,如一氧化碳、氫氣、甲烷和其它烷烴類氣體,進入第二燃燒室5,通過二次供氧充分燃燒。隨著燃燒室溫度的提高,部分熱量的熱輻射和向上傳遞會將第一燃燒室內的物料連續熱解,生成上述可燃性氣體以維持燃燒的持續進行。
副燃爐體的第三燃燒室14用于承接由第二燃燒室傳來的火焰和煙塵,遇阻力后發生熱氣流旋轉繼而再次發生燃燒,產生大量的熱氣流經熱風管16進入需熱設備17,與熱介質發生熱傳遞。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于政欽,未經于政欽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172892.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