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高溫煙塵的除塵冷卻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0820163536.5 | 申請日: | 2008-08-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269700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7-08 |
| 發明(設計)人: | 宋長洪 | 申請(專利權)人: | 宋長洪 |
| 主分類號: | F27D17/00 | 分類號: | F27D17/00;B01D50/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誠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寶堂 |
| 地址: | 315473浙江省余姚***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高溫 煙塵 除塵 冷卻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除塵領域,主要涉及一種冶金行業高溫煙塵的除塵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有色金屬冶煉行業的除塵問題一向是個難題,這是因為熔煉粉塵濃度高,氣體溫度高,各種參數波動都比較大。現有技術適合這類企業的高效除塵器中,玻纖袋式除塵器使用的效果比較好。但也存在粉塵的預分離效果差,煙氣溫度過高或火星顆粒進入除塵袋時,造成布袋燒損等問題。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高溫煙塵的除塵冷卻裝置,該裝置能夠有效除去煙氣中大顆粒煙塵,并降低含塵煙氣的溫度,消除火星顆粒進入除塵袋而引起的布袋燒損現象。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問題主要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的:一種高溫煙塵的除塵冷卻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換熱倉體,所述換熱倉體由上部的熱交換倉,下部的集灰倉及支架組合而成;所述熱交換倉為柱形體,所述集灰倉為錐形體;在所述熱交換倉與集灰倉之間設有水平隔板;所述熱交換倉的上平面開有進氣口和出氣口,側面開有冷卻水進口和出口,在熱交換倉內、離上平面一定距離,設有使進、出氣口互不連通的上隔板,在上隔板與水平隔板之間,垂直設置若干根上下開口且相隔一定距離的進氣管和出氣管,所述進氣管和出氣管的上、下端分別穿越并連接在上隔板與水平隔板上,一般氣管管口與上隔板或水平隔板齊平。所述集灰倉下底部開有清灰口。清灰口上設有密封門。
作為優選,所述熱交換倉為圓柱體,所述的集灰倉為圓錐體。
作為優選,在上隔板與上平面之間設有垂直于上隔板的分隔面,所述分隔面位于進氣口和出氣口之間,使進氣口和出氣口互不連通。
作為優選,進氣管和出氣管按相同直徑、相同數量、相同規律布置在與進、出氣口同一側的熱交換倉內。
作為優選,進氣管和出氣管按三角形排列。
作為優選,進氣管和出氣管按弧形排列。
因此,本實用新型能夠有效除去煙氣中大顆粒煙塵,并降低含塵煙氣的溫度,消除火星顆粒進入除塵袋而引起的布袋燒損現象;其結構簡單,占地面積小、使用壽命長、投資少、降溫效果好。是一種理想的可以與布袋除塵器配套使用的高溫含塵氣體前級降溫裝置。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附圖2是進氣管和出氣管布置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說明。
實施例:
如圖1、圖2所示,換熱倉體8由上部的熱交換倉81,下部的集灰倉82及支架83組合而成,熱交換倉81為圓柱體,集灰倉82為圓錐體;在熱交換倉與集灰倉之間設有水平隔板10;熱交換倉的上平面開有進氣口1和出氣口2,側面開有冷卻水進水口7和出水口6,在熱交換倉內、離上平面一定距離,設有上隔板91,在上隔板9與進氣口1和出氣口2之間安裝有與上隔板垂直的分隔面91,分隔面將進氣口1和出氣口2互不連通。在上隔板9與水平隔板10之間,垂直設置70根上下開口且按照三角形布置或圓弧形布置的進氣管3和出氣管4(各35根),進氣管3和出氣管4的上、下端分別穿越并連接在上隔板7與水平隔板10上,使氣管管口與上隔板或水平隔板齊平,并使進氣管3與進氣口1相連通,出氣管4與出氣口2相連通。集灰倉82下底部開有清灰口5,清灰口上設有密封門。在熱交換倉81內通有循環冷卻水,冷卻水從下面的進水口7進入,由上面的出水口6排出。
使用時,煙氣由煙氣進氣口1進入進氣管3,向下運行,在冷卻水的作用下,從進氣管出來的煙氣初步降溫,煙氣中顆粒較大的粉塵由于慣性作用落入灰斗82;然后煙氣再從出氣管4向上運行,在冷卻水的作用下煙氣進一步降溫,由出氣口經管道進入布袋除塵系統。裝置內的冷卻水在與高溫煙氣熱交換之后,溫度升高,由出水口6排出,送至冷卻塔冷卻,如此循環使用。灰塵由清灰口5定期清理。
本實用新型是一種理想的可以與布袋除塵器配套使用的高溫含塵氣體前級降溫裝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宋長洪,未經宋長洪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16353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