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渣漿泵有效
| 申請號: | 200820162900.6 | 申請日: | 2008-08-1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241839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5-20 |
| 發明(設計)人: | 溫建新;李月仙;汪一鳴 | 申請(專利權)人: | 杭州振興工業泵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4D7/04 | 分類號: | F04D7/04;F04D29/10;F04D29/60;F04D29/40;F04D29/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龔旻晏 |
| 地址: | 311234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渣漿泵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化工離心泵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渣漿泵。
背景技術
乙炔(C2H2)是生產聚氯乙烯樹脂的主要原料,以電石(CaC2)為原料、加水(濕法)生產乙炔的工藝簡單成熟,至今已有60余年工業史,目前在我國聚氯乙烯生產中仍占較大比重。一噸電石加水可生成300多公斤乙炔氣,同時生成10t含固量約12%的工業廢液,俗稱電石渣漿,電石中不參加反應的固體雜質如矽鐵、焦炭等也混雜在渣漿中。電石渣漿的處置一直令生產廠頭痛,電石渣PH值呈強堿,對設備有很強的腐蝕性,而且對土地有嚴重的侵蝕作用,在電石渣漿的輸送過程中,軸封泄漏是長期困撓聚氯乙烯生產企業的難題,也是眾多氯堿企業環保治理的重點。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具有分體連接泵體結構和動態密封裝置的渣漿泵技術方案,以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所述的渣漿泵,包括配合連接的軸承體、泵軸、葉輪及泵體,其特征在于泵體由左泵體、右泵體分體連接配合構成,通過右泵體與軸承體配合連接,葉輪與軸承體之間設置配合連接的導葉體、動態泵蓋,導葉體、動態泵蓋構成的空腔內配合設置套接在泵軸上的副葉輪,副葉輪右端連接設置停車軸封。
所述的渣漿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停車軸封包括與副葉輪右端配合連接的旋轉軸套,旋轉軸套與動態泵蓋之間的空腔內通過與動態泵蓋連接的填料壓蓋封接設置填料圈。
所述的渣漿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泵體、右泵體內流道表面噴涂設置陶瓷層。
所述的渣漿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停車軸封右側的泵軸上連接設置擋水圈。
所述的渣漿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泵軸通過左軸承、右軸承與軸承體穿接轉動配合,軸承體兩端相應連接設置左軸承端蓋、右軸承端蓋。
所述的渣漿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軸承體頂部、底部分別設置帶蓋油孔、絲堵,并在其中心位置設置油標。
所述的渣漿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動態泵蓋與右泵體、導葉體之間分別配合設置泵墊、導葉墊。
上述的渣漿泵設計新穎、構思合理,泵體改變傳統的結構模式而采用分體連接結構,易拆卸且可方便地對其流道進行涂層處理,提高設備的抗腐蝕能力,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降低生產成本;而所采用的動態密封和停車密封裝置,可有效解決電石渣漿輸送過程中的軸封泄漏問題,有利于環境保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中:1—泵墊、2—動態泵蓋、3—導葉體、4—填料壓蓋、5—副葉輪、6—葉輪、7—葉輪鍵、8—止動墊圈、9—葉輪螺母、10—泵體進水管、11—左泵體、11a—右泵體、12—泵體、13—導葉墊、14—填料圈、15—停車軸封、16—旋轉軸套、17—擋水圈、18—左軸承端蓋、19—左骨架油封、20—左端蓋墊、21—左軸承、22—油孔蓋、23—油標、24—泵軸、25—絲堵、26—右軸承、27—右軸承端蓋、28—右骨架油封、29—右端蓋墊、30—聯軸器、31—圓螺母止動墊圈、32—小圓螺母、33—軸承體、34—懸架支架。
具體實施方式
現結合說明書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所示為渣漿泵,包括配合連接的軸承體33、泵軸24、葉輪6及泵體12。軸承體33包括中心支架與懸架構成,為整體結構,可提高同心度、增強剛性,并進一步增大了油池容積。軸承體33下部安裝有懸架支架34,在軸承體33的軸承中心位置配合設置油標23用于觀察油位,軸承體33頂部設置帶蓋油孔22用于往軸承體內注入稀油、防止灰塵進入軸承體、并將油中的氣體排至大氣中,在軸承體33底部配合設置絲堵25用于放油。泵軸24與軸承體33轉動配合,泵軸24右端通過聯軸器30與電動機轉軸驅動連接,左端通過葉輪鍵7及止動墊圈8、葉輪螺母9固定連接葉輪6。泵體12外形采用方形結構,由左泵體11、右泵體11a分體連接配合構成,分體結構易拆卸且可方便地對泵體12流道進行涂層處理,左泵體11、右泵體11a之間通過高強度螺栓連接緊固,泵體12內的流道表面噴涂設置陶瓷層,且根據與漿液的接觸狀況,分別噴涂1-3層陶瓷,并且不同的接觸面采用不同種類的陶瓷加以噴涂。左泵體11與泵體進水管10連接,右泵體11a與軸承體33配合連接,葉輪6位于泵體12內。泵軸24通過左軸承21、右軸承26與軸承體33穿接轉動配合,左軸承21、右軸承26通過熱套安裝在泵軸24上,右軸承26右側配合設置圓螺母止動墊圈31、小圓螺母32用以防止運轉時右軸承26在泵軸上移動;軸承體33兩端相應連接設置左軸承端蓋18、右軸承端蓋27,左軸承端蓋18與左軸承21之間配合設置左端蓋墊20,左軸承端蓋18與泵軸24間設置左骨架油封19,并通過螺栓固定在軸承體33左端;右軸承端蓋27與軸承體33之間配合設置右端蓋墊29,右軸承端蓋27與泵軸24間設置右骨架油封28,并通過螺栓固定在軸承體33右端,所設置的左、右端蓋墊及骨架油封可密封軸承體內的稀油。軸承體33左側、右泵體11a內通過螺栓緊固連接動態泵蓋2,動態泵蓋2與右泵體11a之間的連接部位配合設置泵墊1。導葉體3、動態泵蓋2之間的連接部位配合設置導葉墊13,并通過螺栓將兩者連接固定。導葉體3、動態泵蓋2構成的空腔內配合設置副葉輪5,副葉輪5右端連接設置停車軸封15,停車軸封15的旋轉軸套16通過定位銷與副葉輪5定位連接后通過止口端套接在泵軸24上,并通過緊定螺栓緊固。副葉輪5帶動密封腔內的流體高速旋轉并產生離心力,此力與葉輪6產生的壓力方向相反,以至減小或完全消除導致泄漏的壓差,達到動態密封的效果。旋轉軸套16與動態泵蓋2之間的空腔內通過填料壓蓋4封接設置填料圈14,填料圈14采用耐磨填料,填料壓蓋4通過螺栓與動態泵蓋2緊固連接。停車軸封15右側的泵軸24上套接設置擋水圈17用于防止泄漏液體向軸承端移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杭州振興工業泵制造有限公司,未經杭州振興工業泵制造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16290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