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泥水分離用混合攪拌器有效
| 申請號: | 200820160343.4 | 申請日: | 2008-10-0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287032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8-12 |
| 發明(設計)人: | 呂志剛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江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F5/02 | 分類號: | B01F5/02;B01D21/01 |
| 代理公司: | 無錫市大為專利商標事務所 | 代理人: | 曹祖良 |
| 地址: | 214016江蘇省無***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泥水 分離 混合 攪拌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混合器,尤其是一種主要用于泥水分離時混合泥漿水和混凝劑或者絮凝劑的泥水分離用混合攪拌器。
背景技術
傳統的河湖污/底泥清淤方式是將污/底泥由清淤設備絞吸到預設的圍堰堆放場地,是不經任何化學制劑處理而直接上岸的。
而在一些化工企業中,也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反應物質在管道中混合的實例,被稱之為“管式混合”。管式混合都是在同一口徑的管道內進行,并配有內部零部件,通過內部零部件達到盡可能的目的。但是,“管式混合”是在同一口徑的管道上進行的,是在同一口徑管道上開口導入,不成為單列的設備。“管式混合”在管道內設有較復雜的助混零部件才能實現混合功能。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可利用本身的泥漿水輸送動力、避免外加動力的附加設備和能耗、具有均勻攪拌和高速分離的效果的泥水分離用混合攪拌器。
按照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所述泥水分離用混合攪拌器,它包括橫臥在底座上的混合區管體,混合區管體的進口端連接呈圓臺狀的擴張過渡管的出口端,擴張過渡管的進口端連接進液管的出口端,擴張過渡管由進口端至出口端內徑逐漸增大,混合區管體的出口端連接呈圓臺狀的收縮過渡管的進口端,收縮過渡管的出口端連接出液管的進口端,收縮過渡管由進口端至出口端內徑逐漸縮小,混合區管體的管徑與進液管的管徑之比為2~2.5:1,混合區管體的管徑與出液管的管徑之比為2~2.5:1,擴張過渡管與收縮過渡管的錐度均為40~60°,在擴張過渡管上設有藥劑進料管。
在混合區管體的上端側壁設有人孔。在混合區管體的下端側壁設有排液管。
在藥劑進料管7的出口端設有進料分布器,所述進料分布器包括外環片,在外環片內孔側壁上架設若干分布板,且在外環片與分布板上均開設有分布孔。所述分布板排列成以外環片圓心為中心的花瓣狀。
進液管與出液管的管徑相同。
本實用新型與傳統的沉降分離等物理式分離方法相比,具有均勻攪拌和高速分離的效果,并且利用本身的泥漿水輸送動力又免除了外加動力的附加設備和能耗。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的進料分布器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所示:它包括橫臥在底座1上的混合區管體2,混合區管體2的進口端連接呈圓臺狀的擴張過渡管3的出口端,擴張過渡管3的進口端連接進液管4的出口端,擴張過渡管3由進口端至出口端內徑逐漸增大,混合區管體2的出口端連接呈圓臺狀的收縮過渡管5的進口端,收縮過渡管5的出口端連接出液管6的進口端,收縮過渡管5由進口端至出口端內徑逐漸縮小,混合區管體2的管徑與進液管4的管徑之比為2~2.5:1,混合區管體2的管徑與出液管6的管徑之比為2~2.5:1,擴張過渡管3與收縮過渡管5的錐度均為40~60°,在擴張過渡管3上設有藥劑進料管7。
在混合區管體2的上端側壁設有人孔8。在混合區管體2的下端側壁設有排液管9。
在藥劑進料管7的出口端設有進料分布器10,所述進料分布器10包括外環片10a,在外環片10a內孔側壁上架設若干分布板10b,且在外環片10a與分布板10b上均開設有分布孔10c。所述分布板10b排列成以外環片10a圓心為中心的花瓣狀。
進液管4與出液管6的管徑相同。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根據文丘里原理,安裝在輸送管線上的混合攪拌器可以看作是擴大了口徑的管道,當進液管4的泥漿水和混合攪拌器的擴張過渡管3上導入的藥劑混合后,由于混合攪拌器的混合區管體2的口徑突然變大,其流速也隨之減緩(一般設計流速減緩為管道流速的1/4),在幾秒鐘后又恢復到原有流速。這一張一弛完全做到了兩種物質被劇烈攪拌、充分混合的目的。
混合攪拌器的大小是根據輸送管道的大小和流量、流速的大小來設計的。管道流速一般取值為2~3m/s,混合區的流速為管道流速的1/4左右,即在0.5~0.75m/s范圍內。泥漿水和添加藥劑在混合區管體2內的停留時間設計為3~5秒,進液管4的直徑和混合區管體2的直徑一般為1:(2~2.5)。另外,進液管4與混合區管體2之間的張過渡管3的擴大角度一般設計40~60度。
混合攪拌器10只設簡單的外環片10a,在外環片10a內孔側壁上架設若干分布板10b,外環片10a與分布板10b上有幾百個φ3mm的分布孔10c,藥劑通過多孔點分散導入后,利用流速的張弛變化達到混合效果。而且可使導入藥劑有較理想的分散融入效果,其總面積大于導入管徑面積,避免藥劑導入產生阻力。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江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江蘇江達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160343.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