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北斗一號接收機模塊無效
| 申請號: | 200820159226.6 | 申請日: | 2008-11-1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315585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9-23 |
| 發明(設計)人: | 單慶曉;楊俊;陳建云;鐘小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4B7/185 | 分類號: | H04B7/185;G01S5/02 |
| 代理公司: | 湖南省國防科學技術工業辦公室專利中心 | 代理人: | 馮 青 |
| 地址: | 410073湖***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北斗 一號 接收機 模塊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北斗一號接收機模塊,應用于北斗一號衛星。
背景技術
北斗一號接收機通常包括天線、饋線、射頻模塊、基帶處理部分。北斗信號從外部天線進入,通過饋線進入射頻模塊,射頻模塊將高頻信號轉換為中頻信號,再由基帶部分進行處理。傳統的做法是:采用DSP芯片+FPGA完成基帶處理,其中FPGA完成AD轉換、載波同步、偽碼捕獲和跟蹤、解調、解擴、幀同步和維特比譯碼;DSP則完成數據處理實現接收機的數據處理功能和相應的管理控制功能。采用該種方法存在的問題是在產業化生產時難以制作ASIC芯片,因此成本難以降低。目前北斗授時接收機的接收模塊廣泛采用貼片接插件實現射頻模塊和電路板的連接,該貼片接插件價格昂貴,不便于安裝。然而目前我國已有的北斗接收模塊大多采用DSP+FPGA硬件結構,體積較大,成本高,不利于產業化。
發明內容
本發明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是采用單片FPGA實現基帶處理的所有功能,單片FPGA結構的最大好處是便于ASIC集成,實現產業化;接口與接口之間采用小間距、雙排針接口的方式,(例如1.27mm接口間距的雙排10針接口),使接口間距縮短,整個接口的長度因間距小和接口雙排而減小。便于安裝,連接可靠,并且成本低;射頻模塊具有GPS信號分路功能,分路出的信號可以給GPS接收機使用。
在電路板7上設有FPGA模塊1、射頻模塊3、輸出接口2、接口8。射頻模塊3為密封金屬盒結構,包含有GPS信號射頻分路輸出接口4、天線信號輸入接口5和接口6。在射頻模塊上的接口6為小間距1.27mm雙排分布的插座,模塊電路板上接口8為間距1.27mm雙排分布的插針,射頻模塊的接口6扣在電路板的接口8上,采用2.5mm螺釘進行固定。如射頻模塊的接口6為插針,則電路板上的接口8為插座。接口6與接口8為對應的插接件。
本發明的優點在于:采用單片FPGA實現基帶信號處理、數據處理、管理監控的所有功能,成本較低,便于產業化生產;射頻模塊與電路板之間采用雙排1.27mm的接插件,成本低,便于安裝;射頻模塊具有GPS信號分路和饋電隔直功能,有利于快速配置北斗/GPS雙模系統。
附圖說明
圖1為接收模塊主視圖。
圖2為接收模塊右視圖。
圖3為射頻模塊主視圖。
圖4為信號分路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接收模塊結構如圖1所示。在電路板7上設有FPGA模塊1、射頻模塊3、輸出接口2、接口8。射頻模塊3為密封金屬盒結構,包含有GPS信號射頻分路輸出接口4、天線信號輸入接口5和接口6。在射頻模塊上的接口6為小間距1.27mm雙排分布的插座,模塊電路板上接口8為間距1.27mm雙排分布的插針,射頻模塊的接口6扣在電路板的接口8上,采用2.5mm螺釘進行固定。如射頻模塊的接口6為插針,則電路板上的接口8為插座。接口6與接口8為對應的插接件。圖4為信號分路示意圖,接收信號分為兩路,一路直接送出,另一路通過圖示的電阻和電容輸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未經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159226.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