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螺旋線水道散熱器有效
| 申請號: | 200820158281.3 | 申請日: | 2008-12-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421724Y | 公開(公告)日: | 2010-03-10 |
| 發明(設計)人: | 徐性怡;王震剛;王仁軍;王玲華;周發文;吳鎮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大郡自動化系統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12B15/02 | 分類號: | G12B15/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協和誠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 代理人: | 李 彥 |
| 地址: | 201107上海***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螺旋線 水道 散熱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散熱裝置領域,具體為一種螺旋線水道散熱器。
背景技術
大部分電子設備、機械設備在正常工作時會散發出大量的熱量,如不及時排出造成熱量堆積就會使得設備溫度急劇上升,不僅容易導致非正常工作,而且嚴重影響使用壽命。因此散熱裝置是很多設備正常工作所必不可少的部件。目前的散熱裝置,以風冷和水冷為多,水冷散熱由于水的熱容量大能攜帶更多的熱量故散熱效果較風冷為佳。目前的水冷散熱,多以在元件外繞水道并在水道內通以流動水構成。或者采用單螺旋水道,如圖1和圖2所示,單螺旋線水道散熱器,包括水道內殼體2、水道外殼體3、水道5和散熱肋6,在需散熱的熱源1外固定有水道內殼體2,水道內殼體2和熱源1緊密接觸,水道內殼體2和水道外殼體3之間固定有一條螺旋型的水道5,水道5和水道外殼體3的一端連接處是進水口4,另一端連接處是出水口7,水道5螺旋的各牙之間墊有散熱肋6。這種單螺旋水道散熱器為了增加冷卻水的流量,需要增加水道截面積,減小水道的水阻,這樣就需要增加散熱肋的間距,也就是說在空間不變的情況下要減小散熱肋的密度既有效散熱面積,相反,為了增加散熱肋的有效散熱面積需要增加散熱肋的密度,既減小水道截面積增加水阻,降低冷卻水的流量,所以往往不能獲得冷卻水流量和散熱肋面積同時最大的最優散熱效果。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能充分利用元件表面積的散熱裝置,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螺旋線水道散熱器。
本實用新型通過如下方法達到發明目的:
一種螺旋線水道散熱器,包括具有由螺旋型散熱肋相隔開的螺旋型水道的內殼體、具有進水口和出水口的水道外殼體,其結構為:所述螺旋型水道是雙螺旋的,在相鄰兩個散熱肋之間各自設有一條中間螺旋型散熱肋,所述進水口和出水口分別與內殼體上最外的一個旋狀水道連通。
所述的螺旋線水道散熱器,其結構為:所述螺旋型水道是3~6頭螺旋的,在相鄰兩個散熱肋之間各自設有2至5條間隔螺旋型散熱肋,所述進水口和出水口分別與內殼體上最外的一個旋狀水道連通。
所述的螺旋線水道散熱器,其結構為:所述中間螺旋型散熱肋的壁厚小于螺旋型散熱肋的壁厚。
本實用新型使用時,將待散熱的元件插入內殼體的通孔中,冷卻水從進水口流入通過螺旋型水道再從出水口流出,不斷循環以達到冷卻作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多條螺旋型水道,充分利用了散熱面積,能滿足散熱需要,能充分減小水阻,在外形尺寸散熱肋寬度和水道通寬度不變的情況下,改為雙螺旋水道后,殼體剖面上散熱肋的數量的增加使得散熱肋散熱面積增加了60%,從而大大增強了散熱能力。
附圖說明
圖1是單螺旋型水道散熱器的剖視圖;
圖2是單螺旋型水道散熱器的螺旋水道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采用雙螺旋型水道時的剖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采用雙螺旋型水道時的螺旋水道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具體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1
一種螺旋線水道散熱器,包括具有由螺旋型散熱肋6相隔開的螺旋型水道5的內殼體2、具有進水口4和出水口7的水道外殼體3,如圖3和圖4所示,具體結構是:螺旋型水道5是雙螺旋的,在相鄰兩個散熱肋6之間各自設有一條中間螺旋型散熱肋,所述進水口4和出水口7分別與內殼體2上最外的一個旋狀水道5連通。
根據散熱需要,螺旋型水道5也可以采用是3至6頭螺旋,在相鄰兩個散熱肋之間各自設有2至5條間隔螺旋型散熱肋,此螺旋型散熱肋圖中未注出,中間螺旋型散熱肋的壁厚小于螺旋型散熱肋6的壁厚,進水口4和出水口7分別與內殼體2上最外的一個旋狀水道5連通。
使用時,將待散熱的元件插入內殼體2的通孔中,冷卻水從進水口4流入通過螺旋型水道5再從出水口7流出,不斷循環以達到冷卻作用。
如果待散熱的元件體積較大,從而內殼體的外徑也足夠大,則內殼體上的螺旋型水道的條數還可以增加,以滿足散熱需要。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大郡自動化系統工程有限公司,未經上海大郡自動化系統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158281.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