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可拆液壓聯軸器無效
| 申請號: | 200820158114.9 | 申請日: | 2008-12-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335104Y | 公開(公告)日: | 2009-10-28 |
| 發明(設計)人: | 徐炳岳;莊龍森 | 申請(專利權)人: | 徐炳岳;莊龍森 |
| 主分類號: | F16D1/09 | 分類號: | F16D1/09 |
| 代理公司: | 上海東方易知識產權事務所 | 代理人: | 許寶貴 |
| 地址: | 200434上海市虹***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液壓 聯軸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拆液壓聯軸器,具體地說是用于船舶、機械等行業,用于軸與軸或軸帶法蘭之間的聯接,屬于連接裝置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已有技術中,國內外近幾十年來用于船舶、機械等行業軸與軸之間的連接巳發展了液壓無鍵聯接,現有技術一種液壓聯軸器的結構,其外套是多層結構,接觸面未經任何處理的液壓聯軸器,這種型式外套、內套、軸之間不能承受較高的壓力,壓力一高裝拆時內外套相對移動時要拉傷和咬孔;這種液壓聯軸器,其外套予應力設計使聯軸器最大處應力降低,即外套內表面處應力降低三分之一,但由于外套由兩個部件組成,鍛件加工費用高,而且加工量大,成本相對比較高;另外在安裝和拆卸時仍有拉傷、粘咬,咬死的現象發生;這種結構摩擦系數及傳遞功率的能力低。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可拆液壓聯軸器。
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可拆液壓聯軸器,包括內套上安裝外套,其特征在于,外套內表面設置有螺旋形油槽;外套外表面是圓柱體,內表面是圓錐體,外套緊壓在內套上;內套外表面是圓錐體,內表面是圓柱體,內套緊壓在兩根光軸上,兩根光軸為同一軸線;內套的外表面與外套的內表面為相同錐度的錐面;外套一端內表面設置一臺階,和內套外表面形成油缸,油缸內有密封環和活塞,活塞端部伸出油缸,活塞固定在內套上;兩個半圓環形的壓環固定在外套端面上同時壓靠活塞伸出部分;在外套外表圓柱體上設置若干個注油孔,其中兩個注油孔和油缸內腔連通,其余注油孔和外套油槽連通。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其主要采用外套與內套接觸面是有一相同錐度的錐面,利用高壓油注入其錐面內使外套擴張,二端是接觸密封,又在內外套之間布置一油缸,當油缸中進油使外套在內套上移動,移到一定位置后去掉高壓油后,外套縮小緊壓在內套上,內套緊壓在軸上,利用軸與內套、內套與外套之間摩擦阻力傳遞扭矩。
本實用新型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本實用新型可拆液壓聯軸器,由于外套是由一個部件組成,鍛件費用和加工費用明顯降低;另外本實用新型僅在裝拆過程中內、外套接觸面有油存在,當安裝后因內、外套之間有極大的比壓,把油擠到油糟中去,即大部份接觸面是無油存在,而軸與內套之間始終無油,故摩擦面經非金屬元素滲透處理的可拆液壓聯軸器是一種傳遞扭矩大,較完美的可拆液壓聯軸器。
所述的內套或外套為過渡分層結構,其中,表面層為硫、氮和碳三種元素混合的白亮防銹層,層厚0.005~0.02mm;第二層為硫、氮和碳三種元素混合的耐摩層,層厚0.3mm,其干摩擦系數達0.45~0.60;內層為基層。耐摩層是本實用新型聯軸器的摩擦面。本實用新型采用液體方法與金屬表面擴散非金屬元素硫、氮和碳,建立耐磨層和防銹層,從而改變鋼材的表面性能。試驗時,在600N壓力下,即使在摩擦付間不滴油,即干摩擦狀態下也不粘咬,而且,傳遞扭矩成倍的增長。本實用新型可拆液壓聯軸器,傳遞能力大,可提高摩擦面之間摩擦系數。本實用新型內、外套利用非金屬元素的特性耐摩、抗摩擦、抗咬死、抗疲勞、自潤滑和耐蝕等性能,在摩擦面滲透非金屬元素硫、氮和碳,使摩擦面即達到高的抗摩、抗粘咬性能,同時又具有優良的摩擦性能。本實用新型通過試驗和實樣檢驗,獲得了摩擦面上具有0.45~0.6的摩擦系數,內、外套在高壓下相對移動不會產生粘咬。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是一個結構簡單、緊湊、合理、制造方便、成本低、傳遞扭矩大、且裝拆可靠的一種高性能可拆液壓聯軸器。
【附圖說明】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套筒式安裝結構示意圖。
附圖2是圖1的側視圖。
附圖3是圖1的局部放大圖。
附圖4是本實用新型法蘭式安裝結構示意圖。
附圖5是圖4的側視圖。
附圖6是圖4的局部放大圖。
1內套、2外套、3密封環、4活塞、5壓環、6悶螺釘、7止動墊片、8帶孔螺栓、9銅絲、10尼龍擋圈、11軸、12注油孔、13、法蘭外套、14油缸、15油槽、16外套。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施例以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實施例1,見附圖1~附圖3。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徐炳岳;莊龍森,未經徐炳岳;莊龍森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158114.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