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雙發電油電輕便車無效
| 申請號: | 200820142679.8 | 申請日: | 2008-10-2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442621U | 公開(公告)日: | 2010-04-28 |
| 發明(設計)人: | 陳鴻發;楊義利;陳影;楊愛玲 | 申請(專利權)人: | 陳鴻發 |
| 主分類號: | B62K11/00 | 分類號: | B62K11/00;B62M23/02;B62M7/12;B62J6/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00110 天津市南開***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發電 油電輕 便車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新型混合動力輕便車,特別是一種燃油、電動動力及同時發電的雙發電油電輕便車。
背景技術
目前,人們所用的輕便交通車燃油、電動車較多,摩托燃油、電動需蓄電池做動力源,沒有油、電車結合裝置,這樣的結構使用雖然簡單,但是在有些特定的人群、城鎮中使用帶來不便。
由于人們普遍使用燃油輕便摩托車及電動助力車,各廠家近年來推出各種新品,尤其電動助力車普及全國大小城鎮農村,目前市場推出兩個品種由內燃機動力與電動動力車的三輪民用與兩輪輕便車,其動力源互不結合,僅是一款兩用車,由于燃油動力車續航性、機動性、爬坡性好,可是尾氣影響環境,燃油價格昂貴,電動動力車需蓄電池供能,續航性差、頻繁充電、充電時間長要求高,電池體積大沉重、爬坡性差及電池壽命經濟差、對特定人群使用帶來不便,所以還有待對其進行進一步完善。
隨著輕便交通工具迅速發展,燃油、電能混合動力技術在現代日常生活等領域,應得到廣泛應用。燃油充電的特點是:1.燃油車內磁電有充足的發電功能;為了便電動車蓄電組得到充足電能;通過磁電機輸出的電壓、電流經AC/DC調整器由調壓器匹配,使蓄電池在較短時間內充足額定電壓,儲備電動能源。2.電動輪轂式電動機充電的特點是:輪轂式電動機在電動力使用中是直流電;在被動運轉是能輸出三相交流電經三相調整器AC/DC后可對燃油車原單蓄電池充電,在經浮充電交換器可彌補燃油大電池對蓄電組充電的損害,為了維護蓄電池壽命,實現雙發電交叉充電。燃油與電動經調壓器匹配后,可共用一套電源系統,包括照明、信號系統等電路,由于兩種動力結合使用;燃油動力車在不增耗油量基礎上,每百公里可節油40-45%,整車體積不加大,并附應急外充電座、雙發電性能好,節能、經濟使用壽命長。油電混合動力車缺點是:電池組設置在燃油車上,增加了整體重量。所以為了節能、環保、經濟、方便現有的輕便車,應設有油充電、電充電混合動力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采用燃油機、電動機結合技術設計的一種有發電節能的雙發電油電輕便車。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雙發電油電輕便車,包括燃油車本體1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車架1A、電動力的后輪;輪轂電動機2、控制器2B以及設置在車架1A上的磁電機1C、交直流調整器1D、2A、用于控制燃油、電動的3組調壓器2C、動力電動變換器2D,燃油車本體1上的車架1A內設置內燃機1B、磁電機1C、交直流調整器1D、2A、輪轂電動機2、3組調壓器2C、照明系統1E、信號系統1F、4個電池組2F;車架1A上前端右側設置油、電調速把1H,車架1A中下部內設置單體電池1G,車架1A下中前端設置4個電池組2F,車架1A中下部內設置調整器1D、2A、控制器2B,車架1A上前中端設置儀表盤3,儀表盤3左側上設置速度計程表3C,右側設置電量顯示3D,儀表盤3中間設置電源總開關A、B,擋右側設置保險絲3A、3B,開關聯桿3F固接3組調壓器2C、電動發電變換器2D各鈕,儀表盤3左側下端設置浮充電交換器2E,油電兩用共同使用一套電源。
所述的雙發電油電輕便車,所述的調壓器2C設置在儀表盤3右側下端并設A、B檔的撥動開關聯桿3F固接,3組調壓器2C由三組六線組合開關構成。
所述的雙發電油電輕便車,所述的電動發電變換器2D設置在儀表盤3中部下端,并設A、B檔的撥動開關聯桿3F固接、電動發電變換器2D由三組九線組合開關構成。
所述的雙發電油電輕便車,所述的浮充電交換器2E設置在儀表盤3左側下端并設A、B擋撥動鈕,浮充電交換器2E由三組六線組合開關構成。
所述的雙發電油電輕便車,所述的3組調壓器2C所述的浮充電交換器2E,使用型號均為E-TEN1321,所述的電動發電變換器2D使用型號為E-TEN303。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陳鴻發,未經陳鴻發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142679.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